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六爻测“双色球”卦例探…
利用风水把卫浴“杂乱之…
浴“杂乱之气”的驱除
要选择山环水抱,“藏风…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刘勰“养气”说今探
帛书《二三子》、《要》…
最新热门    
 
“卦气” 溯 源

时间:2009-8-8 16:51:51  来源:不详

摘要: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其源出于先儒古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均有"卦气"说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作者强调,古人经过"仰观""俯察",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观象系辞"的特殊阐述方式。


关键词:易学; 易学哲学; 卦气

作者刘大钧,1943年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卦气"说是象数易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说,深入探讨此一学说,可加深对易学、易学哲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精妙底蕴及慧见的理解,意义非常重大,此本文之所由作也。

一、西汉"卦气"考


施、孟、梁丘三家居西汉古《易》十三家之首。《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又云:"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可见施、孟、梁丘三家之《易》在西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所谓"施、孟、梁丘"系指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他们同为田王孙弟子。而田王孙师承丁宽,丁宽乃田何的得意门生。施、孟、梁丘三家,宣、元时皆立于学官。考施仇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于石渠阁"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汉书.儒林传》),可见施氏在当时学界已有着显赫的地位。故施氏《易》的完成,必当在此之前。案京氏生于公元前77年,当石渠阁会议时,他已经二十六岁,据理而推,此时应已受《易》于焦延寿。而焦氏自称学于孟喜,故孟氏《易》的完成,亦必在此之前。由梁丘贺、施仇宣帝时皆立为博士思之,估计三家《易》的完成,当在宣帝即位之初或稍前,约公元前70年左右。

在施、孟、梁丘三家中,以梁丘贺当时最为得宠。《汉书.儒林传》称:"贺筮有应,繇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但那时在学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却是孟喜。据《汉书.儒林传》载,"博士缺,众人荐喜"即其证。但因"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此所云孟喜"改师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汉书.儒林传》:"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 灾变书,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由于"上信重之"的"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于是,孟喜" 改师法"遂成千古定案,至今两千余年从来无人怀疑。

孟喜所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先儒多认定即"卦气"说。"卦气"说(本文所言成熟的"卦气"说,请详《新唐书.历志》及清惠栋《易汉学.孟长卿易上下》,文中不再出注)首见于《孟氏章句》。孟氏之书唐时尚存:《新唐书.艺文志》:"孟喜章句十卷。"故唐人僧一行尚能见之。据《新唐书.历志》一行解释"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据孟氏冬至初《中孚》用事… …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其《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分二至也。"考《汉书.京房传》云,京房"事梁人焦延寿……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孟康注此曰:"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分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主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由这段对于京房所传"卦气"的介绍及孟康注文看,焦、京之学确为师承孟喜而来。但《汉书.儒林传》则认定京房"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就连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也出来呼应此说,当京房以为延寿《易》即孟喜《易》时,他们表示"不肯",皆曰"非也"。

就这样,京房所传焦氏之学,变成焦氏得于"隐士之说",而孟氏由田王孙处所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亦被《汉书.儒林传》结论为孟喜之"诈言"。

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弄清这段易学千古疑案,我们须先考察"卦气"说是否属于田何系统,并由此入手,再溯"卦气"之源。

(1)据《汉书.儒林传》介绍,沛人高相治《易》与费直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丁将军即丁宽,据《汉书.儒林传》记载,丁宽为田何得意门生,除师事田何外,又跟田何的另一弟子周王孙受《周易》古义:"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拒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案,吴、楚反于公元前153年,作《易说》当在此时前后,而高氏所传"专说阴阳灾异"之书,因"其学亡章句",显然不属"训诂举大谊"的"《易说》"的内容。可见"阴阳灾异"说丁宽时已有传授,显然此说属于田何系统。田王孙为丁宽弟子,因此,田王孙得其师说而授孟喜,当 是极为 合情入理之事。

(2)如果因《汉书.儒林传》称其为"自言"而使人们仍然心存疑问的话,考《汉书.儒林传》:"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案元光之年系指公元前134年~128年,杨何之学虽然今已难窥其貌,但据《史记.司马迁传》介绍,太史公司马谈曾学《易》于杨何,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有一段表达其易学观点的话:"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张晏注:"八位,八卦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有禁忌,谓日月也。"此说显然与"卦气"说相一致,亦与《礼记.月令》的精神相一致。因而可推知杨何《易》中有"卦气" 说的内容。案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40年~110年之间,故其从杨何学《易》,当在公元前134年到128年,杨何"征为太中大夫"时。

(3)西汉有一个重要易学家魏相,因为此人未被列入《儒林传》中,故后人研究汉代易学源流时,他往往不被人注意。据《汉书.魏相传》:"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因魏相迁河南太守时正值丞相车千秋死,而车千秋殁于公元前76年,可知此时已任太守,后又于宣帝即位时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宣帝即位于公元前73年,故其任大司农与御史大夫当在此之后。魏相在其上表言事中,表达了其易学观:"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由以上所引看,魏相以震司春、离司夏、兑司秋、坎司冬的易学观,显然与"卦气" 说完全一致。

案魏相死于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他先后任郡卒史,茂陵令,河南太守,被霍光逮捕下狱后又复为太守,并逐步升至大司农、御史大夫。如以其寿六十岁计,则魏相约当生于公元前120年左右。《汉志》既称其"少学《易》",则魏相学《易》当在公元前105年至110 年左右。由此可以断定:魏氏所学之《易》,显然早于孟喜。《汉书.魏相传》既称其学"有师法",可知在孟喜之前,"卦气"之说早已有人传授。这是一件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史记.儒林传》称汉代"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估计魏相之学为杨何弟子传授。

(4)《汉书.五行志》:"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五行传》,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于《易》,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也;兑在西方,为秋为金也;离在南方,为夏为火也;坎在北方,为冬为水也。春与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气易以相变,故貌伤则至秋阴常雨,言伤则至春阳常旱也。"很显然,夏侯始昌 的这段文字,说明西汉初年已经有了"卦气"说。夏侯始昌为西汉大经学家,据《汉书.夏侯始昌传》:"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阴阳……"《汉书.夏侯胜传》: "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可知如上"卦气"文字,属夏侯父子"明于阴阳""说灾异"的内容。据《汉书.夏侯始昌传》:"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日,至期日果灾。"案《汉书.武帝纪》载,柏梁台灾发生在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显然当时他已极得武帝重视,故疑其受学起码当在公元前130年~140年左右,显然早于孟喜久矣。

由以上四考可知,"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可证此说非孟喜之"诈言",实由田何系统师承先儒古说而来。正如前述,指责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为"诈言"的唯一旁证人是"同门梁丘贺",证言为"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作为第一证人的施仇却并未出来说话,施仇不仅在孟喜这件事上没有出来说话,考《汉书.儒林传》:"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遗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仇问,仇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不但如此,更"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由以上廖廖数语,我们不难悟到,"好自称誉"的孟喜在用《易》自保方面,确实不如他的另一位同学施仇。孟喜可能因其才学过人而声望又高,因此遭到权贵同学的嫉妒,遂借用权力给了他个"改师法" 的罪名,并因此而不得为博士,依据中国文人之间相轻相残的传统恶习而思之,这也是毫不足怪的。

那么,京房时,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为什么也不肯承认焦延寿所传之《易》为孟氏学呢? 我们知道,汉《易》虽本于田何,但老师在具体传授弟子时,往往侧重点各有不同。考丁宽师从田何,并且是田何的得意弟子,但他又"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可知他所学的内容,没有他的另一位同学周王孙的《周易》"古义",故再至雒阳,"复从"而学之,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汉书.儒林传》中介绍丁宽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据此,可考定孟氏《易》的内容应是"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与丁宽的" 《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及《汉志》所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中有关孟氏《易》的内容,故翟牧、白生从孟喜所学,无非如上内容,其中即便有"卦气"说的内容,亦无非是一般知识,用以解经而已,肯定不包含"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的阴阳灾变内容,此书孟喜只传给了焦延寿,兼之孟喜为此而蒙上"改师法"的恶名,故翟牧、白生与之划清界限,不承认焦氏所学的内容为孟喜《易》,这也就毫不足怪了。

《汉书.艺文志》所载《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等,这些才是焦氏由孟喜处所得的"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的内容。

二、《子夏易传》与《易传》中的"卦气"说


"卦气"说不但汉初已有,追寻先秦时代,先儒认定早在《子夏易传》 (本文所言《子夏易传》指唐陆德明《经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