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交流“逆差”及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政策 |
 |
时间:2009-11-22 12:04:07 来源:不详
|
|
|
【摘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变化,开始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不平衡、信息传播不对等,产生了文化交流的“逆差”。这种现象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强化文化主权意识,并利用国家的力量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外来文化进行积极的防御,同时要设法加大本国文化的输出能力,提高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在世界文化传播市场上取得主动权。 【关键词】文化交流“逆差” 发展中国家 影响 对策 一、文化交流“逆差”的产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显现的是社会的灵魂。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其方方面面都渗透到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和不同民族法律和权利意识中。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没有停止过。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交流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不一样,但人类进行交流的需要、愿望和迫切性是完全一致的。也正是国际传播中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使得人类社会不同地区的文明进步大体上保持了同步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用于文化交流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目前的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在促进国际间人类文化交流、加强人类信息传播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形成人类社会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态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变化,人们对长期习以为常的文化交流模式和文化传播市场格局产生了许多疑问,其中最大的就是关于国际传播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不平衡、信息传播不对等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交流“逆差”现象。 文化交流的“逆差”,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引进文化要素的数量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大于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的现象。“逆差”现象最早出现于国与国交往中的经济领域,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中的这种“逆差”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进入90年代以来,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愈加突出。 某些发达国家的传播机构打着传输文明的旗号大举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的传播,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文化制品以铺天盖地之势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狂轰滥炸,大有取发展中国家本地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全球文化一体化正朝着明显的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的方向发展。就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尽管应该具备同发达国家进行对等文化交流的地位和机会,而实际上强弱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商业文化裹挟其控制全球的意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凭借科技优势以及由此构建的不平等的跨文化传播秩序,推销、宣扬和传播西方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并通过恶意贬损和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力图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是失语就是蜕色,或者被边缘化。 二、文化交流“逆差”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文化交流的“逆差”首先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主权和文化传播资源形成威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完成了民族独立过程,取得了国家主权,但由发达国家长期造成的“文化殖民”现象并没有随着殖民者的离开而消失。相反由于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播事业的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委托发达国家培养传播人才,从而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传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样的外交难题,由于自身[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