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唯…
文学上的唯美主义与功利…
最新热门    
 
“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

时间:2009-11-22 12:04:08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唯美  唯美主义  守真  尚善  真善美的统一  终极真理
  论文摘要:屈原是“唯美”的。道家、儒家、屈原对美的态度分别是“反对——折中——张扬”。但屈原的“唯美”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唯美主义。屈原的“唯美”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与孔子的“尚善”;庄子的“守真”一样,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孔子、庄子、屈原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道德意识、哲学意识、审美意识发展的最高峰。孔、庄、屈并列,成为一鼎的三足。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的艺术和人生》一文中提及屈原的艺术是“唯美的艺术”[1];罗根泽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亦有类似说法[2]。屈原对美的高扬不遗余力,艺术作品也一反传统的朴素,显得华丽奔放,确实容易给人这种印象。那么,事实如何呢?笔者尝试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屈原“唯美”。道家、儒家、屈原对美分别持“反对—折中—张扬”的观点
  屈原爱美。从他的作品和本传的材料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他衡量事物的最高标准是美:他不仅喜用“美人”、“美德”,更生造了“内美”、“美政”等词,还有变换说辞未及明言的“外美”(服饰之美)、“美名”(嘉名、修名)等,不可枚举。他不仅喜欢各种美,而且竭力地凸现和张扬美,营造美的氛围,创造美。他服饰奇特、饮食精美、车骑和随从浩浩荡荡;对于自己的人生,从生辰名字、仪容服饰到品德能力,一丝都不肯苟且,好美成癖,表现出明显的“区别意识”[3]。罗根泽先生于此有一段很好的分析:
  屈原云: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同上)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怀沙》)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溢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思美人》)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纭宜修,夸而不丑兮。(《橘颂》)这本来不是指文学而言,我们似不应据此谓其文学为唯美的文学;但事实是这样:唯美的文学,大半产生于唯美论的作家。屈原既如此的提倡唯美,对文学亦自然主张唯美,其作品亦自然走入唯美的路上了。”[4]
  “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目的联系着的,这经常就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美则并不是与人的功利目的直接联系的对象,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5]。也就是说美是一种奢侈。因而,人们往往为了功利的目的削弱美。屈原的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许多思想家因此对美采取审慎或否定的态度。墨家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非乐”,反对一切艺术美,已是众所周知;儒家虽不完全反对美,但采取了很审慎的态度。孔子提倡“中和”之美,从文质关系来看,孔子忽而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忽而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从他矛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既不要修饰太多,又感到不能一点也不修饰的矛盾心理。“文质彬彬”(《论语》)是他在反复权衡以后找到的一个支点:文质和谐统一(也就是“和”。这样,美似乎有了一个生存的空间。然而,这个和谐的适应范围是有限制的:不愠不火,恰到好处(也就是“中”)。这里又传达了一种对“文”(这个“文”指事物的装饰性的一面,美的因素,对它的态度就是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