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唯…
文学上的唯美主义与功利…
最新热门    
 
“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

时间:2009-11-22 12:04:08  来源:不详
和善的统一为前提的。
  他对人的评价是:“虽信美而无理兮,来违弃而改求”“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离骚》),摒弃徒有其表者,赞扬“精色内白”(《橘颂》),表里如一的人格。
  屈原的人格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6]屈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具有高尚的节操,最终以身殉国,这是他人格中善的部分,也是人格善的最高表现;他具有在当时看来是进步的政治理想,且忠贞不渝;保持了率直自然,光明磊落的天性,可谓“肝胆皆冰雪”,这是真,至真;他具有出色的文学和政治才能;他对于理想至死不渝的坚持,他以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那种自觉性和一丝不苟的认真,都将人的精神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这是美。因此,我们说屈原的人格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统一,达到了人格美的最高境界。
  在文学上,屈原推崇尽善尽美的艺术。他作品的美都是以自身的内美为前提的,艺术是他人格的外化,而艺术的形式美是以内容的至真至善为前提的。试想,如果没有他内在的人格作底蕴,抽去那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整个绚丽的楚辞艺术,该会变得多么苍白无力。
  其次,屈原不反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是屈原批判现实的工具,因而他不可能也确实没有象十九世纪欧洲的唯美主义者那样,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消极影响;相反,他对现实强烈的参与意识,批判意识,对中国文人形成以道自任的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再次,唯美主义者的理论仅适用于艺术领域,而屈原的“唯美”,如罗根泽先生所说,“本来不是指文学而言”,是指以美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使之达到最美的境界。这个“一切”,包括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所谓“金相玉式,百世无匹”;包括所有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包括人生,与唯美主义判然有别。这是理想主义的境界,不是唯美主义的境界。实际上,郭沫若、罗根泽两位先生在指出屈原“唯美”时,是把“唯美”作为一个普通名词使用的,强调的是他重视美、提倡美这个特点,与专有名词“唯美主义”意义不同。因为两位先生一贯是肯定屈原的,这不容置疑。尤其罗根泽先生指出屈原的“唯美”并不是专指文学的,就是一个证据。
  三、屈原唯美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
  这里“终极真理”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方式的本质规律或人生终极目的的认识和掌握;也包含在某一阶段人们对这些问题最高认识的意味。
  “人有外向地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7]“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法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而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8]

  在中国,这个突破的高峰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对中国学术的大检阅,人的思想空前活跃,士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就历史影响和学术价值看,孔子和庄子无疑是此时的文化精英。我认为屈原在某种意义上是和他们并列的。具体表现是:首先,他们都追求“一己的生命与某种永恒存在的精神性的世界整体之间的联系”[9]。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怀着探求真理的热忱,去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和追求人本身的力量的最高显现。在经过与现实的碰撞、磨合或理论探讨之后,三人分别把握了自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