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
谈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用学原…
浅谈网络交际与跨文化意…
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
简述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
简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双…
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
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
网络公司2009年第三季度…
最新热门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09-11-28 11:30:16  来源:不详
足够的一手资料,才能抽丝剥茧,找出隐藏于纷繁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目前,国内研究者所使用的语料大多比较零散,基于专门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2)开拓思路,吸收和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严重不足。虽然有一部分学者已经尝试在进行网络语言研究时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但这一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3)展开跨语言研究,探寻人类网络语言的共性和汉民族网络语言的个性。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相当薄弱,现有成果都还只是停留在表层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深挖和拓宽。

  (4)寻找语言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契合点,借鉴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展开网络语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利用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来解释网络语言现象。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要真正揭示网络语言的深层规律尚需时日。网络语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2-106.

  [4]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6]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1-535.

  [7]DAVIS B H, BREWER J P. Electronic discourse: linguisticindividuals in virtual space[M]. N Y: 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 1997:2.

  [8]刘乃仲,马连鹏.网络语言: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9-92.

  [9]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48-53.

  [10]孙鲁痕.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J].贵州社会科学,2007(8):93-96.

  [11]彭育波.论网络语言的几个特点[J].修辞学习,2001(4):12-13.

  [12]林 纲.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修辞学习,2002(1):26-27.

  [13]李 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2005(1):21-24.

  [14]王献福.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及规范[J].前沿,2008(7):185-187.

  [15]刘钦明.“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72-77.

  [16]戚晓杰.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修辞学习,2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