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简述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
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关系…
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
希腊神话与中国古典文学…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村中贴满大字报:老人讲…
最新热门    
 
简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双重性

时间:2009-11-16 12:11:28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 译者 双重性 主体性 客体性 
  论文摘要: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一、引 言 
  在传统的翻译观中,译者只是语言转换的一种工具,被称作“奴仆”、“媒婆”、“舌人”或是“隐形人”,常处于被动地位,具有明显的客体性。随着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认识的逐步发展,关于翻译主体的讨论越来越多,译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得到关注。杨武能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而在文学翻译的整个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1]227许均认为可以把译者看作是“狭义的翻译主体”[2]351。辜正坤将翻译主体概念厘定为:原作主体、行为主体、翻译读者主体和翻译批评主体,同时表示不反对将翻译家界定为翻译主体[3]134。这就突破了传统译论中对译者的定位,承认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动作的执行者是毋庸置疑的,要进一步明确译者的身份、地位和作用需纵观翻译活动的前后始终从其主体性和客体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讨论。 
  二、译者与原作 
  译者与作者的思想来源、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关于原作,曾利沙认为:“文本都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是烙有作者个性特征的思想物化形式,反映着作者对特定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或客观世界等的主观认识方式。可以说,文本又是主题化思想规约下的产物。”[4]原作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是作者在其语境中对人或事进行加工整理来体现一定的主题内容,为表达其一定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志而创造出的东西。所以原作通常被称作创作。而译者的工作对象是原作,其思想来源于文本及其内容。译作是译者对原作的转换、转化或是再创作,要使原作在新的语境中实现其价值。没有原作和原作者,也就无所谓译者,由此译者看似属于次要地位,然而没有译者及其把原作作为翻译对象的选择,原作则难以成为译作而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换言之,译者在对某一作品进行翻译时,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原作者有其创作的情感基础和动机,译者有其个性倾向和特定需要。一般来说,译者在阅读时会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只有阅读这样的作品,译者才会被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故事情节所打动,从而与原作者产生共鸣,才有译介和考虑如何译介的冲动。这正是主体性的一个表现。反过来看,大多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前要通读原作一遍、两遍甚至数遍,形成自己对原文文本的感性认识。只有译者首先把作品置于源语言语境之下,认为自己理解了原作的文本内容及内化在文本中的深刻内涵或精神意义,然后可能又要考虑是否符合译入语语境和读者的需要,最后才决定是否翻译。这又表现出其客体性。译者要译出好的译作,使自己成为好的译者,则必须充分把握原作,深入了解原作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个人背景及创作手法等,在此前提之下去考虑怎样开展翻译。这就是说“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跳舞,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要跳的优美。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翻译既要考虑对原文忠实,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5]3 
  由此看来原作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根据,但译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