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简述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
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关系…
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
希腊神话与中国古典文学…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村中贴满大字报:老人讲…
最新热门    
 
简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双重性

时间:2009-11-16 12:11:28  来源:不详
言最高的艺术,因为诗词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不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而是可以说一指二,意在言外——因此,译者可以有再创作的空间。”[16]66其实,不止中译外是这样,外译中同样也会有如此的情形。作品的层次越高可能就会出现“多义”与“含混”现象。许钧教授认为:“原文的‘含混’,创造了一个宽阔的阅读空间,他给读者以多重的阅读与阐释的可能,但这种阅读空间的重建可能会给译者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12]267这时译者可能会或扩大或缩小甚至误读原文的含义。即使这样,从整体来说在多种译本和不断的重译之下,总能体现原作并最终超出原作,使原作获得新生。因为译作未必就是译者和读者或未来读者的理想之作,还需要接受读者的检验。这就又表现出译者客体性的一面。
  译者是为译作读者而存在。译者为了充分实现其翻译的价值,使译作在本土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或发挥特定的作用,他在原文选择和翻译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其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 ,从而决定相应的翻译策略[17]。译者可能会增译,可能会漏译,也可能会改译,还会加入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译者为了译作更好的被接受,会以读者的身份再次审视译作,以求得以改进。译者也会在译作读者及批评者的批评及建议中不断完善译作,通过人们对译作的反应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六、结束语
  翻译的产生本是出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交流和沟通的需要,时至今日的文学翻译,它已经超出语言本身的转换,而是上升到更高精神层面——通过对包括异族和异域之间文学和艺术等文化因子的相互译介和传播来相互交流、渗透、吸收和融合,以达到开拓译入语读者的视野和审美情趣,丰富其文化生活,改善其思维方式的目的,为培育出更美的人类文明之花作准备。如果说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的移植,那么译者就像花草树木移植中的执铲者。在移植之前这位移植者要根据移植地选好被移植的对象,看其能否存活。移植的对象被从原生长环境中挖出来,可能会有些损枝断叶,但只要保留足以能够使其存活的根系和主干及枝叶,在移植者的施肥、浇水、修剪和呵护下,它就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展,也同样会生根、抽枝、发芽,甚至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移植者有时为了改善其品种,还会加以嫁接和培育,以取得更好的成果。由上可见,在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的前后始终译者正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主体,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然而原作、原作者和译作读者等会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处于对译者的支配地位从而使译者具有客体性。译者正是在众多客体的影响和制约下,在主体和客体地位的不断变换中,肩负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一艰巨任务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辜正坤.译学津原[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4]曾利沙.论翻译的艺术创造性与客观制约性——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个案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5-8.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7]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 [德]诺德(Christi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