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简述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
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关系…
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
希腊神话与中国古典文学…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选房购房请注意楼盘风水…
村中贴满大字报:老人讲…
最新热门    
 
简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双重性

时间:2009-11-16 12:11:28  来源:不详
“为体现源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8]35。
  文学翻译的交际性目的是更为突出的,它对译作读者有很大的启发、教育和审美意义。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法,甚至改变原作的体裁。根据译作与译入语境及读者的关系或翻译的不同目的,歌德把翻译归为三类:“了解外国文化的翻译;‘取而代之的’翻译以及力求做到译文和原文一致的翻译”[9]41。这在文学类作品的翻译中是很具有借鉴意义的。第二、三类翻译分别类似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法。郑海凌提到:在翻译学里,“异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原作经译者手笔转化为译文时发生变异;二是指“外国化”,即“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归化”即本土化,原作进入译文语境,往往被译者涂上译入语的文化色彩,带有一点入乡随俗的意味[10]216。歌德的三类翻译代表了文学翻译中三个不同的层次。如果针对的是一般读者,那就力求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起一个译介作用就可以了;如果要求高级的艺术效果并充分显示异域文化的魅力,那就力保原作内容与风格。在第三类翻译中,译者可采取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宁信而不顺”原则,留有充分的空间,让译作读者自己去体会和理解。后两类翻译更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充分分析、深入理解吸收原作精神,尽量做到使原作在被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处于新的语境时,会产生同原作在原语言系统和语境中所具有的一样的魅力和效果。
  如果说文学翻译是对异国文化的译介和交流,有帮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作用,那么它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转换,然后是一种文化的译介和传播。“语言之所以能产生艺术所要求的形象性、生动性,这是与语言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该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者本人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特定语言环境内的历史的文化积淀和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经验,使该语言的使用者在使用某一特定语汇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赋予该语言以特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9]131由于译者与原作者所处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所处的时代也不同,作为两种语言及文化间的桥梁的译者,无疑应具有熟练驾驭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源语言不仅要有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读出原作者要表达的心声,将原作的思想内涵注入到译作中去,让读者去感受。译者“不仅要冲破语言的牢笼,也要挣脱文化的桎梏,调动各种手段,把文化信息有效和充分地移植到译入语系统里,达到语际与文化交流的目的”[11]73。可见,译者对源语言的理解和译入语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对原作的理解程度是受其本人的知识结构,审美能力的限制和制约的。许钧教授就提到:“从严格意义上说,译者首先是个读者,要传译原作,首先必须依赖译者的阅读和阐释活动。可以说一部作品的传译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正确阐释。而要正确阐释,译者应具备基本的能力,根据费希的观点,‘读者’的最基本能力可归结为三条: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产生正确语义和文学欣赏能力。然而作为特殊意义上的读者,译者的最终目的不是阐释理解原文,而是要将他的阐释的原文用另一种语言符号传达出来。”[12]317-318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原作不仅要进行语言学分析和逻辑分析,而且更重要的还要进行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充分挖掘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语言层面上,译者对语言的掌握体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首先是对两种语言符号(包括字词、句式和篇章结构的组合,涉及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多个层面)的掌握。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词汇呈线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