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对“火星文”的看法 |
 |
时间:2009-11-28 11:30:17 来源:不详
|
|
|
如有些学者一直进行网络新词汇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些新词汇有的进入了汉语基本词汇并且沿用下去,而另外有一些则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就消失在历史舞台的布幕之后。 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系统,记录和传播着汉语及不同时代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也在塑造着文化。网络中出现的“火星文”不管是采用谐音、拆字或是造生字的方式,本质里仍旧脱不开汉字的特征。它体现出一些“90后”的网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表达”,他们以一种独有的方式在社会进程中刻上自我认知的烙印--是他们表示存在的象征。 对于“火星文”的关注必然不能只限于语言层面,网络语言现象从进入人们视野到成为各方关注的对象由来已久,无论是初期的大量符号以及省略语的使用,还是到了现今“火星文”的出现,都体现出网络语言极强的社会性。作为传播迅速的语言变体,其出现让人们关心它对原有的正常语言结构和系统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同时也让人们将视线更多地聚焦到它所反映的特定言语社团的心理倾向及其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人能忽略它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的可能性,从而带来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各个方面的冲击。 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我们能否跟得上它们变化的步伐,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火星文”可以看成是这种变革中间的一个现象,它也许不像洪水猛兽来势凶猛,但也绝对不会像清风细雨过后无声。它作为一个代表,更多催化的是人们对于网络语言这个对象更加严肃地审视以及不可掉以轻心地对待。 参考文献: [1]孙琦.为火星文寻“根”.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董长弟.解读“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火星文破解手册.网易新闻周刊,2007,(13). [5]陈慧棋,林新聪.透视“90后”火星文字现象.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2期上一页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