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
浅谈人文精神与建设有中…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
浅谈影片《叶问》蕴含的…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
浅谈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
浅谈《毛诗正义》的性情…
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
浅谈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
浅谈《婚姻法》汉英文本…
最新热门    
 
浅谈卡斯特罗《漂泊者》中的跨文化接待伦理分析

时间:2010-4-25 10:54:41  来源:不详
有分享地球的权利。因此。外来者纵使来自异文化,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均应受到容忍。康德发展世界主义的目标是国际间永久的和平,其方式则是在国际问建立世界秩序,维护外来者到访与作客的权利,友善对待外来者,表现一种对外来者的普遍接待(universalhospitality)的伦理责任。康德所阐释的“普遍接待”概念源自“法律所规范的义务、权利及责任”(2005:4)。法律赋予接待者若干义务、权利及责任接待他人。因此,接待是自我与异文化他者之间的契约责任(Kant:l18),约束自我与他者维持法定关系。基于此种约定.不同国家及文化的居民拥有地球的所有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不同国家人民不会永远散居各地”(Kant:l18)。康德所主张的世界主义与接待形式是建立在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受到国家边界、国家机构等的制约,有其局限性。
  德里达将康德国家层次的接待延伸至个人层次的接待。德里达指出:接待是权利,责任,义务,像朋友一样欢迎陌生人/夕国人,但其先决条件是接待来者、同意来者居住、给予庇护的人是一家之主,在自己家中仍维持权威,主人在关照自己的同时,也能考虑、关照仰赖自己的他人。因此接待是确认一家之法,他家之法,某处所之法,(这些处所包括家、旅馆、医院、庇护所、家庭。城市,国家,语言等);德里达还认为:我开放我家,不只对(具有某种身分或社会地位的)外人开放,也对绝对的、未知的、无名他者开放,我提供处所,允许他者进入,允许他者抵达,享用我提供的处所,不要求他者回报,也不过问来客是谁(2000:25)。
  对德里达而言。绝对接待意谓一扇永不上锁的门。更准确地说,“绝对接待”代表毫无条件,不过问或确认任何政治或法律身份,不需任何证件,也不需任何法律、伦理或政治义务。在无条件绝对接待情况下,介于主人与客人间的门坎将被移除,外人变为主人,其对财物的所有权将被承认。德里达式“来者不拒、欣然接纳”的接待本质.是他针对当前世局混乱、文化冲突后所开的药方。然而,如同德里达所揭露,接待伦理隐涵~套吊诡逻辑与权力失衡的紧张关系.德里达以法文l’6tranger说明。6tranger可以指“外来者”(f0r-eigner),也可指“陌生人”(stranger),其语义之暖昧,喻示客人是永远的“外来者”及“生人”(foreignerasstranger)(2000:30);一旦主人展现接待的行为,访客就一再被证明是外来/陌生人.不是自己人。接待看似给予访客自由到访的权利,但是接待者在决定接待谁,如何接待,何时接待时,也显示“主人”拥有控制接待行为的权力。接待的法则不但为主人维系权威的法则。也是控制地盘的法则。

  接待的目的是使宾至“如归”,既然是“如”归,就表明接待永远无法“回家”,而接待又必须处于随时准备的状态,因此接待便陷人了一种“宾至如归”及“无法回家”的尴尬(Derrida:23),主人和客人总无法消除外人或客人的“陌生感”。
  三、《漂泊者》所体现的跨文化接待
  《漂泊者》是澳大利亚最早描述华人移民经历的小说之一。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移民和那些被看作是“亚洲人”的外来者的地位和处境。同时,《漂泊者》将亚裔澳大利亚主人公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个人放在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在小说中时常可以见到跨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可以见到亚裔澳大利亚主人公以一种后现代的、超越国家的世界主义声音在说话,所有这些都与那种局限于国家范畴和国家认同的观念格格不人。
  《漂泊者》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l9世纪中叶的教师罗云山,由广东飘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