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
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
浅谈困境与出路:在中国…
浅谈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
试析山水诗研究的空前力…
关于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
试析《诗经》乐歌与中国…
最新热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文文化在哲学方面的契台性

时间:2010-7-11 10:59:12  来源:不详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既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民族特色,又显示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的相通性,也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朴素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阴阳学说作为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并没有脱离经验形态,更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相提并论。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古代的辩证法,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三、“理势合一”与唯物史观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观方面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在“理势合一”的思想上,“理”在先秦已有自然规律的涵义,后来被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势”在先秦主要被法家和兵家所使用,指权势、威势、形势等等,后来才逐渐有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趋势的涵义,所谓“理势合一”是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统一的。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苟子在《天中开篇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主张把自然界和人事划分开来(“明于天人之分”),反对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的宗教思想。唐代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的命题,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为客观必然的趋势所决定的。

  明确提出并完整论述“理势合一”思想的是王夫之,他在《读四书大全说》里提出:“迨得其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认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就自然会形成为发展的趋势,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中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理”与“势”相统一的过程,所以他强调“将理势作一合说”。尤其可贵的是,他还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也。”(《读通鉴论》卷十九)。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但已经猜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人民意志是一致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意义就在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于它的真正的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势合一”思想也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和趋势,而且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可见,它与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具有相通性。

  四、“经世致用”与实践观点相契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空谈心性,追求出世的思想,但从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多以现实的社会政治为基本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索安邦定国之道,并形成了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这种经世思想强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以其主流——儒家学说为甚。孔子曾告诫其弟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