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
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
浅谈困境与出路:在中国…
浅谈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
试析山水诗研究的空前力…
关于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
试析《诗经》乐歌与中国…
最新热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文文化在哲学方面的契台性

时间:2010-7-11 10:59:12  来源:不详
,亦奚以为?”(语·子路))据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语·述而》)孔子反对谈鬼,更不追求来世,主张所有学说都应该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后代儒家把这种现实世界的目标概括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更注重学以致用,王充重实事、疾虚妄;陈亮、叶适倡导“义利双行”;黄宗羲认为:“经术所以致用,方不为迂儒之学”;王夫之则强调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述往以为来者师”,以实现“经世之大略”。(王夫之:《渎通鉴台》卷6);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反映在治学上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为)班固在书》中记载:汉景帝之子刘德,喜好学问,收集典籍,可与朝廷媲美,故称他:“休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实事求是就流传下来,并被后代提倡,特别是近代,更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梁启超在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章程时说:“本学堂以实事求是为主。”中华民族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但由于它主要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有忽视物质生产实践、偏重经验和容易流于功利之弊。陈寅恪曾认为: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利害只讲得失,观察过明,缺乏精深远大之思。李泽厚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精神归结为“实用理性”,认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这种“实用理性”,才使它能够在吸收外来学说时(包括马克思主义),不受盲目信仰束缚,积极追求改善自己。“不管传统的、外来的,都要由人们的理智来裁定、判决、选择、实用,这种实用理性正是中国人数千年来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的基本精神。”虽然李泽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结为“实用理性”未必准确,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始终同社会实践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它把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务实知行观才使中国人有了天然的革命传统,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时才能毫无困难地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理论。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哲学方面有大量的相通之处,也正是这些相通之处奠定了中华民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也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奠定了心理基础,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