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汉字在韩国的“归去来”
《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
台湾日据时期的“离岛写…
最新热门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时间:2010-7-20 12:03:45  来源:不详
摘要:生命的悲剧性体认普覆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始终,对于悲剧根源的解说古今中外话语纷纭。悲剧体认后生命体走向了自我救赎,不同的文明传承和生存环境使得东西方哲人提出了一些相异的救赎路径。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乡愁,为共同抵达此一生命乐园,东西方学人当彼此间借鉴融通。
  关键词:悲剧体认;自我救赎;中国表情;西方话语
  生命个体具体的心灵发展有着各自特异的轨迹,但众生灵魂行走路线却贯穿着相同的哲学路径:悲剧体认和体认后的自我救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悲剧体认恒在,故对有效自赎策略的探寻也将贯穿人类历史始终,并最终决定着人类的类生存质量。
  
  一.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宿命悲剧之体认
  
  生命的悲剧性体认普覆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始终,人文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触及了此一生存深渊。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持“人之大孽,在其有生”的观点(《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视生命如原罪,焉能不悲怀贯彻一生。海德格尔以人之被抛作为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点,“在万物(动植物)中也无任何物被特别保护,虽然它们都被放入敞开者中且安然在敞开者中。反之,人作为以自身为意愿者,不仅未被在者整体特别保护,而且人是无保护的。”[1](P.380) 无护佑之人无往不在流浪途中,如何能出离悲剧性体验之网。黑格尔在《美学》中,指明“人的存在,是被限制、有限性的东西,人是被安放在缺乏、不安、痛苦的状态,而常陷于矛盾之中。”[2](P.123)此为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学人对生命无量悲情的诉说,浸渍于东方文化的炎黄子孙方寸之地亦悲凉无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玄畅》云:“然乐极则哀集,至盈必有亏,故曲终则叹发,宴罢则心悲也。”《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乐尚未充分体味悲即返归,可见乐只是悲之广大无边乌云的一道窄窄的金边。现代学者张法说:“元人张养浩《山坡羊》云:‘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这里兴不包括盛的话,那么就可以补充为:中国文化之心,兴也悲,亡也悲,衰也悲,盛也悲。”[3](P. 181)兴亡盛衰之时代环境无关乎涂黑了的心灵底色,真是无时不悲,无处不悲,无人不悲也。
  对于悲剧根源的追索古今中外话语纷纭,于人生持“苦谛”说的佛学以“无明”作为生命痛苦的根源,“无明”即生命体无知无识于自身及世间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从而产生了“我执”“法执”之“执障”及贪、嗔、痴等烦恼,造作出种种“业”后承受着“业报”和“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恼炽盛)。庄子将文明视作了生命的苦难渊薮,人类文明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了二元对立之分解,美与丑、智慧与愚钝、成功与失败……分别被定位为好和坏、宝爱和厌弃的两极,好这一极点处之物如若丧失,生命体便以痛苦、绝望、悲伤等负性情绪对之作出反应。可在某种意义上,生命之旅便接连不断的丧失之旅,青春渐行渐远、亲人友人爱人之生离死别、生命交还大化……,如若持二是元对立之观点,生命体怎能不被这串丧失念珠带至接续不断的悲剧性体验之围剿中。生命学家马斯洛将悲剧根源归结为自我实现努力的失败,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处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4](P.65)可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往往与人的自我实现心愿相悖逆,“人们所期望的东西,仅在很少的场合才能如愿以偿;人们所抱定的目的,大部分是彼此冲突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