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论文化研究的批判性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
论文化工业、“文化快餐…
谈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
‘‘文化工业”下的当下…
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文…
第3届山东文博会闭幕 千…
南越王宫博物馆亚运前亮…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
中美民间文化交流《根在…
最新热门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生成境遇

时间:2010-10-6 11:41:10  来源:不详
向运动,而非单向的操纵。

    大众文化问题主要凸现于19世纪中叶涌起的现代主义文化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涌起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之中。现代主义强调艺术要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它的话语中心是理性和自我,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疏离,拒绝交流。认为交流就意味着向主导意识形态低头;现代主义艺术的精英本性是抗拒大众文化的世俗本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对权威和普遍的反抗,对作为现代性标志的宏大叙事的消解,它更强调形象,强调感性,强调解放欲望,强调唤起人的无意识心理;而大众文化使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消失,使文化从过去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成为消费品,实现了生活的审美化。“这是一种美学标准的多元化。”

    三、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在中国语境的自我确证
    改革、开放的中国时下正在向工业化迈进。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已经浸人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加上国际间文化思潮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化界也开始面临诸多间题。以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增长。西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中国有自己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历史渊源,所以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
    中国理论界对于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探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人文精神”的探讨者们延续了西方批判理论范式,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是功能上的娱乐性文化、文本上的无深度文化、传播上的泛市民文化。90年代中后期,集体出场的新“左”派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也采取了激进批判态度,其理论核心是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文化,是抹杀阶级冲突和贫富差距新现实的意识形态。这两种审美批判态度体现了中国人文学者的忧患意识。反之,以金元浦、陶东风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批评范式更多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世俗化转型角度肯定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进步政治意义。他们坚持认为:世俗化意味着祛魅和解神圣,体现了弱势群体利益,具有消解政治文化和正统意识形态的功能,推进了民主化进程,大众文化和人文精神并不相悖。
    中国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折,为文化工业论述的流播准备了感性经验和现实语境。社会中全面商业化的倾向必然产生审美文化领域的商业化,而当代审美文化的商业化、消费化转型使人们直接置身于阿多诺所描绘的文化工业情境之中,切身感受艺术、技术与商业密谋合作而成的大众快感文化的诞生。今天,消费成了无所不在的神话,用世俗化的方式消解了经典艺术。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毕竟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中国人民还远远没有摆脱农业文明带给他们的落后,依然向往工业文明带来的快乐。确切地说,中国的文化工业理论和大众文化现象还只能是地方性的。所以对于正在历史中生成的文化事物,论是激进的精英意识,还是失控的大众狂欢,都有失偏颇。全面否定将没有市场,全面肯定将彻底失序。
    由此,考察和阐释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理论需要理论界持有更辩证的观念和视角,而非简单划一的判断和非此即彼的抉择。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