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
试析对哀牢后裔施甸县布…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
试析武陵源民俗文化美探…
试析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
试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遗…
试析以符号保护为基础的…
最新热门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时间:2010-10-6 11:41:15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 大众传媒
  论文摘要: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化生态被描述为大众文化兴起继而泛滥的年代,对此,批评界多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大众传播媒介理论作为立论的主要武器进行批判。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发现,那种认为以平民趣味的标准化和虚假的个性化作为大众文化意义的意识形态阐释是值得质疑的。
  从实证的社会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的繁荣的确是20世纪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但间题在于,它是否当真替代了古典艺术。关于这个问题,利维斯的观点比较明确。在他看来,高尚文化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东西:“依靠少数人,我们才能拥有从过去人类最宝贵的经验得益处的能力;他们保存了传统中最微妙,最容易遭到破坏的部分,依靠他们,才有了安排一个时代人类更好生活的内在标准,才有了不是那边,而是这边才是前进方向的意识,才有了中心在这比在那更好的意识。他批评民主情绪造成的文化危机,即公众改变了社会文化的品位和传统。从他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说通俗艺术夺走了高雅艺术的接受者,因为高雅艺术本身就是少数人的东西,他焦虑的是社会艺术文化活动的主流变成了平民趣味而不再是高雅的少数人。
    不过从社会成品构成的角度看,大众文化并没有替代高雅艺术,因为对平民而言,高雅艺术本来就不属于他们。当代中国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当80年代的人们抱怨高雅艺术滑坡,大众审美趣味降低时,忘了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此前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并不比这时高。以前之所以不存在滑坡的问题,只是因为那时的高雅艺术团体是由政府资助维持的,毋须计较观众的多少,更何况当时的大众在审美方面也没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和权利,所谓滑坡不过是因为社会审美需要的差异和层次显现出来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并不是被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阴谋所俘获,而是文化工业放大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并使之合法化。也就是说,平民趣味被推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前台。
    那么,文化工业所制造的标准化产品是否会阻塞大众审美需要提升的可能,从而使大众在不知不觉中陷人万劫不复的平庸之中永不得超生?这一说法的主要欠缺是假设了一个同质的没有鉴别力的文化消费大众,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提供的一切产品。实际上,大众文化面对的消费群始终是一个异质的多层次的多元价值指向的混合体,并且关于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其实并非商业性的艺术独有的特征。代代相沿的固定模式和随意变化的细节,小人物的白日梦,欲望的狂欢式宣泄等等,这些被当做典型的商业化、庸俗化艺术的特征,实际上也是民间艺术通常具有的传统特征。这就是说,重复老套子的所谓标准化现象不一定是商业化的要求(其实当代的商业完全可以是分层和分化的)。

    克兰在研究了美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状况后认为,那种标准化的文化产品的确是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特征,但此后的文化生产起了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精神食粮标准化在经济上可行的条件消失了。电视的出现对所有娱乐媒体产生了有力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媒体被迫将它们的活动转向特定受众,这必然产生大量的传播渠道。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创办了许多新的流行杂志,所有的杂志都变得高度专门化,专门以体育迷、新闻迷、计算机迷等为读者对象,投其所好,这种情况使人们对向大众广泛传播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产生了新的理解。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