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
试论清代“性灵派”文学…
试论明代士人“狂怪之风…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
试论方文山歌词对中国传…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
试论中国与希腊的神话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
让人性自由舒展——试析…
最新热门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生命哲理对地方戏艺术的审美观照

时间:2010-11-17 11:37:55  来源:不详
了形下的戏曲音乐,大化可以敦风易俗、调和人群,小化可以陶冶性情、提升气质。同时指出没有节度的戏曲音乐也可使人心散乱、行为失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价值倾向的规范儿千年来就深深地折射着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演变。

    华夏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就必然注重对自然、天象与气候的观察与体认,并从中产生务实的“实践理性”。因此,它极为重视自然万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身心的和谐融通,并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天情与人情是相类默契,故而可以达求和谐统一,故而谓之“天人合一”。即儒、道、佛三家文化皆主张“天人同构”。因此,“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并在华夏文化诸多领域均有鲜明的审美表征。譬如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执两端而扣其中”、“致中和”等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促使“和谐精神”渐趋凝聚为中华民族普遏的文化心习惯和思维定势。诸如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文化上的“天下一家”的情怀、为人处世的“中行之道”、艺术上的“物我通情相忘”的意境、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局、美学上“中和之美”的审美准则等。由此可见,“中和”音乐观既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音乐的审美准则。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开创伊始就提出以“和”为中心的音乐审美观。《尚书·尧典》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反映了最早有关“神人相和”的审美意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德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国语·周语下》云:“凡神人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吕氏春秋·大乐篇》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谓也”。然则“中和”文化范畴却体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淡和”则鉴于周敦颐。并由此派生出“刚柔相济”、“虚实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实生物”等一系列完整的自成休系的审美体系。诸如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不置一物而万物俱在,就将其“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呈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情趣横生、意味盎然。概因华夏先贤史伯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而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先王聘后于异姓,求才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物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所谓“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密、以相济也.’等形式因素,以及音乐的物理声学、乐学律学、体裁类属、情感特征、形态特征诸种基因,惟有“和同”方是达到“德音不暇”、完美无疵的最佳生命状态,即无过无不及的自然平和状态。比如说:中国戏曲音乐本身就洋溢着某种“虚空”佳境,像乐符、力度、速度、语气、表情等皆须凭演艺者自己去体脸和揣摩,并在“虚空”的框架内寻味音之精微、趣之高雅、灵之舞动的“天籁”之音,从而体悟无尽虚空、妙化莹洁、幽深广远的生命情趣。
    中国古典戏曲音乐艺术注重精神而讲求神韵,表现出“道”的超越性的生命艺术风骚情韵。明代·陆时雍云:“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即言“韵”是植根于人和宇宙的生命律动状态。《列子·汤问篇》记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