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析教育:文化批判何以可能 |
 |
时间:2010-11-28 12:03:33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教育;文化批判;天性;自我解放 论文摘要:文化活动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而文化的异化造成了文化对人的束缚,带来了人的异化,文化活动动机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二律背反,它决定了文化批判的必要性。教育不可回避文化批判,这是由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教育实现文化批判,其首要任务是要回归人的天性,其次要加强教育哲学的价值引导作用,再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
文化活动作为人类高度自主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自我解放。教育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活动,通过传承、传播、创新文化来实现人的解放。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必须要通过教育的文化批判活动才能实现,回避了教育的文化批判活动,教育活动就会变成简单的文化复制活动,教育甚至会变成一种压迫人、束缚人的活动。因此,如何实现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也就成了我们教育研究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化发展的二律背反及文化批判的必要性 (一)文化活动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 人是不完善,并且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不完善的存在物,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过程,文化构成了人类特有的规定性,使人获得了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以至于前苏联学者斯比尔金说:“在人之外或人之前不可能有文化,同样在文化之外或在文化之前也不可能有人:文化—这是人的本质,人类的特性”。而马克思曾做过这样一个精辟的论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此,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人的类特性出发,围绕这一原点不断地做出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并不断趋近价值目标的过程。人性中有先天的察赋、本能,我们称其为天性,也有由人后天的文化活动所造就的人的习性。在一定意义上,人的天性也是通过人后天的文化活动所建构起来的,是“人的生物机体所蕴含的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力量,即人的生物学基础中存在的人类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潜能(人的类特性的先天倾向性)”,它“先天地具有选择倾向性,这种选择倾向性深刻地制约后天的心理发展”,并表现为人具有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人的文化活动以人的天性为基础,“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天性的外化、天性的客观化”。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所致,它构成了文化活动天然的价值尺度,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不断谋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气著名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说:“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它表现为人类作为一种过程性存在在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一终极存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一系列品质、特征、状态和追求,如对平等、公正、民主、和谐的渴望,对人的尊严、价值和主体性的弘扬,对人的理性和道德的推崇等。文化活动必须以实现人的上述品质、特征、状态和追求为宏旨,否则文化就走向了对人的天性的背离,走向了文化的异化。 (二)文化的异化,其实质是人的异化 1.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走向异化,进而带来人[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