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
浅谈英语词典对英语习语…
浅谈意识形态对翻译中文…
浅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
浅谈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
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
浅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
最新热门    
 
浅谈译者翻译素养与文化信息处理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

时间:2010-12-13 12:24:37  来源:不详
欧化句式也使汉语变得更为严谨、填密。随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也有兴趣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译者不必越沮代厄,费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真正的读者不会满足于程式化的陈词滥调,或与自己视域完全吻合的东西,而是要寻找与自己不同的、相矛盾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这种能动的阅读最终导致那些异化的内容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并且逐渐融合到目的语文化中。
    2.3译者创造性扳逆能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将一种文化体系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体系中去,文化信息的传真不可能绝对到位,会有遗失,也会有变异,译者要利用自己所构建的知识对翻译进行重新建构,其分寸的把握就在于译者创造性地处理的能力。
    译者和原文作者都创造文本,但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原语作者有充分的自由说他想要说的话,而译者“二度编码”所创造的文本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译者有白己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要施展个人的创造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重新修饰和区分原文,并且不失时机地改进原文,必要时对原文中没有明说的逻辑关系还要在译文中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产生与原作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就要求译者深刻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并运用所建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自己的体验,卜找到最合适的印证,展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译者既要发挥创造性,又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这就得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及信息资源的综合,来构建译者的艺术创造性能力。许钧指出:翻译有一个度的问题,再创造总有个依据,要有个分寸。
    翻译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它是信息传真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条件。钱钟书在《林纤的翻译》中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越过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切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罗新璋,1984)。翻译的传真和创造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3.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后起的生命”(after life ),关键在于译者必须达到文化信息传真的目的,但应注意太“忠实”并不能保证信息传真,相反,太“忠实”会扼杀其生命。因为紧扣原文所谓的“忠实”有时实际上是“懒汉、懦夫或笨伯的忠实”(罗新璋,1984 )。译者的经验范围千差万别,即使他们能够完全有原语文本作者相同的文化体验与感受,但他们自身的爱好、情感体验等都不同,作者和译者在语言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原语和译语的历史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差异,使译人语与原语之间存在着距离,翻译产生失真、意义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但译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构建的翻译知识以及网络资源处理能力,尽量避免传播信息的失真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