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方性知识:试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
|
时间:2010-12-28 11:24:58 来源:不详
|
|
|
论文摘要: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是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新思路。通过对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式的阐述,认为借助地方性知识的视角能够弥补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的不足,还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新的内容和特征。与此同时,还指出地方性知识视角的研究局限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视角 考察跨文化传播应具有世界眼光。无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传播领域存在多少种理论和分歧与辩论,但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即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构成了一种复杂、重叠和离散的秩序,这种秩序使得研究者不能简单地套用以往“中心——边缘”模式认识世界各种文化现象,而应该用综合与发展的眼光去探讨,平等地看待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这种变化也促使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适合这一变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近几年来社会科学中地方性知识研究。顺应世界这种变化,颠覆了我们以往对知识、文化的传统看法,打开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下面将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地方性知识视角及其分析功能 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与21世纪跨文化传播有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到底表现在哪里?要解开这个问题,让我们回归到地方性知识提出的背景与含义当中。 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学术和文化背景。根据学者叶舒宪的概括,在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所谓“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之间的方法之争”。…普遍主义者相信能在研究中发现或者寻找人类文化的共同结构或者普遍规律:而历史特殊主义者则强调各种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主张通过具体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揭示和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再追求普遍性的解释和说明,而只进行特殊性解释、经验性解释。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领域兴起了更为尊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以回应随结构主义兴起的不见人、不见特殊文化的独有精神品性的普遍主义。 如果说结构主义背景下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是地方性知识出现的学术背景的话,那么全球现代化的过程和思潮则是地方性知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全球化和现代化成为时代潮流,荡涤着一切地方性、民族性,使得文化变得愈来愈趋同。这种全球化和现代化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所谓“现代性”的叙事框架。因而,现代性也是自然而然地成为敌视地方性的一种历史发展进程和思潮的特性。在这种强大的思潮发展的同时以及发展之后.许多有见识的西方学者看到了现代性的问题和弊病。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关于其他民族知识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其他民族知识的重要性和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地方性知识”的观点就是在这样的针对现代性的文化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另类文化。 根据清华大学吴彤教授的归纳,以吉尔兹为代表的人类学观点来看,地方性知识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地方性知识总是与西方知识形成对照.知识的两极是西方以外的知识与西方知识.也就是知识的一端是西方知识。另一端则是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性知识。二是地方性知识指代与现代性知识相对照的非现代知识,此处所指的地方性知识有两个维度:当代可能不总起作用的知识和在当地起作用的知识。三是地方性知识一定是与当地知识掌握者密切关联的知识,是不可脱离who、where和context的知识。 由此看来.跨文化传播与地方性知识有相通之处,首先,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否定了西方应当主导世界文化格局。认为西方以外的地方性知识同样是构成世界文化格局的组成部分。其次。既然知SP,的本性是地方性的。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文化[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