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
徽州文书发现引发新学 …
徽州文书发现引发新学 …
徽州文书发现引发新学 …
试析谈网上地方信息资源…
专家推测:郑州商城城郭…
地方税务局工作总结范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
专家呼吁学术会议应多给…
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
最新热门    
 
地方性知识:试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时间:2010-12-28 11:24:58  来源:不详
符号,符号构成了文化传播的文本、信息和话语。就符号的形式而言,有学者将符号的意指形式分为三类:声音形式、形象形式、文字形式。在跨文化传播中,第一、三种形式可体现为同声传译和文字的翻译。文化传播倚重的翻译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中介.是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二度编码上。”地方性知识角度考察这晚清译书业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传播形式——笔者称之为跨语际传播.对其含义的把握应根据与近代翻译史相关的地方性知识要素。

  晚清译书业关涉中西地方性知识,它是一种由压抑了并贯穿于东西地方性知识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而产生出来的跨语际传播。探晚清译书业的发生、发展就是要探讨文本、词语、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如何在中国地方性知识和话语情境中被移植、再现并取得合法性权威地位的历史。晚清之时,中西方原本隔绝的地方性知识在近代中国相遇,猛然间在中国地方性知识的面前出现了一个“他者”。因此,对“他者”的考量.就成为中国认识自己和他者的起点,而这一切又是或多或少地建立在西方译本上的。当时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正是用西方的文本、词语和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发现”和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
  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看,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本质上是中西方这两种性质相异地方性知识普遍化造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知识,依然固守“华夷格局”。它要求周边及远近各国,在“君臣父子”等儒家学说框架原则下,同中华帝国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而西方知识则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展。将其价值观念普遍化。两种具有普遍化的知识在相遇时呈现出权力的不对称,这便是晚清译书业所处的情境。

  三、地方性知识视角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如上所述.地方性知识视角所具有的独特跨文化分析功能,如强调了跨文化传播中双方文化的平等性.应对限定于生长地域的区域化知识保持应有的尊重.分析了不顾及地方性知识具体情境性而将地方性知识片面普遍化是导致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中不对等的原因等等.无疑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问题有着建设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跨文化研究视角的不足。但是,在运用这种视角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性知识的视角仅仅是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的分析思路,而并不意味着地方性知识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决定论。在把握跨文化传播中编码者和解码者的文化特征时,不仅要分析其文化内部的结构和内涵。而且还要将这种内涵和结构与社会经济层面结合起来认识。例如,对中国近代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相遇的分析,还必须从两种经济制度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人手。
  其次.本属于人类学领域的地方性知识一词最近一再出现在兴起中的科学实践哲学里。人们也一再把这两种地方性知识概念混同一谈。澄清这两种地方性知识是地方性知识观念应用于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所在。
  以吉尔兹为代表的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是与民间性模式(folkmode1)有关的知识概念,即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所谓被奉为圭臬的西方知识系统.从价值上看与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一样,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由此可见,地方性知识的确认对于传统的一元化知识观有着颠覆作用。吉尔兹曾讽刺把一元化知识时代的社会科学称作“社会物理学”。告诫人们道: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本来就不能像物理现象那样用机械的因果模式去处理。这样看来,吉尔兹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可拓展到我们跨文化传播研究当中。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无视“他文化”的存在,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与“他文化”进行交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