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胡适与林语堂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
林语堂研究概述
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
最新热门    
 
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建构与超越——试论从传统文化的批判到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时间:2010-12-30 10:04:08  来源:不详
有不符之处便算完事。”
  这也是林语堂不久后海外系列著译的重要创作动因。林语堂以“近情”为理想和目标,用艺术化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东方和西方架起了生活艺术的桥梁,从而突破了文化表层的二元对立,超越了不同种群人性的桎梏和藩篱,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
  三、海外时期: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从1936年起,林语堂开始了他海外创作和传播中国文化之旅,同时也是他深入认识和完整阐释中国文化的过程。从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到代表作《生活的艺术》(1937)、《孔子的智慧》(1938)、《中国印度之智慧》(1942)(老子的智慧》(1948)、直到后来的《美国的智慧》(1950),林语堂系统、全面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形成了他较为成熟的中国智慧观。其间,《京华烟云》(1938)《风声鹤唳》(1941)《朱门》(1953)(唐人街》(1948)(奇岛》(1955)(红牡丹》(1961)《赖柏英》(1963)等多部小说,《苏东坡传》(1947)《武则天传》(1957)《从异教徒到基督徒》(1959)等多部传记,《讽颂集》(1940)(啼笑皆非》(1943)(中国的生活》(1959)(不羁》(1962)等多部散文、杂文集,以及《浮生六记》(1939)《冥廖子游》(1940)(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1951)《英译重编传奇小说》(1952)《帝国京华》(1961)等多部译著,立体、多维地展示了林语堂眼中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与人生的智慧,同时也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特别是他的中国智慧观,从而实现了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理想,尤其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强烈的震动,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真正的世界公民”和文化大使。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智慧,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审美的眼光和艺术的态度去使生活艺术化,“把一切知识人性化”,排除一切逻辑的、理性哲学的困惑,主张以人类为中心,以弥补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主义泛滥背景下的工具理性的缺失。这既是对实证逻辑极端的反拨,又使得人们重新回归到人类文化终极问题的思索。林语堂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机械化的心产生一个机械化的世界”,西方科学主义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的彷徨与无奈,因而提倡以东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与“生活的艺术”,以拯救工业社会中人类被强权和科学理性所奴役的灵魂,使人的自由理想得到实现。林语堂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话等层面批判了西方的科学主义和极端的逻辑。在他看来,走出这种误区的唯一方法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以常识、“庸见”来取代理论和逻辑,最终解构物质主义得以生长的心理基础与文化源头,从而使中国文化最终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会通。
  林语堂从道家文化为出发,融性灵、幽默、闲适为一体,熔东西文化为一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个性化与艺术化的诗意解读,架设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东西文化的沟通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成功的阐释。正如余英时所言,无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中国文化观,我们都不能不承认林语堂在英文著作中所讲的正是他一贯相信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