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
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
中西互释 古今互补——…
浅谈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思…
试论中国传统调解制度与…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中国…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
最新热门    
 
从中国大陆口述史发展态势\动因展望未来之路

时间:2011-11-3 9:14:54  来源:不详
一种公民意识,就是对抢救历史记忆、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归根到底,这是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觉醒的表现,正符合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人们常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能记住过去的人,便注定要重蹈覆辙。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还欣赏陈衡哲[注: 陈衡哲,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1893一1976.1.7)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在江苏武进。幼年在亲友辅导下读书。]教授的一句话:“历史不是教人哭的,也不是教人笑的,乃是教人明白的。”口述史也一样,为的是教人明白,起的是“存史、资政、团结、增智、育人’的作用。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现在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中国。他说中国几乎天天有精彩的故事。中国故事是这个时代的大主题。我们身临其境,为什么不抓紧口述史工作,抢救潜藏在亲历者头脑里还没有讲出来的史料,尽力留下这激荡起伏而又稍纵即逝的历史真相呢?挖掘这些隐形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将是对后代最宝贵的馈赠。
  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人们保存历史记忆的强烈要求作为内在动力,口述史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是可以预期的,也是难以阻挡的。然而,口述史的现状仍然喜忧参半,困难和问题不少。一是口述史在历史学科里没有明确的地位,没有真正纳入科研和教学的体制内运行。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培养方向,作口述历史的人才很缺而且后继乏人。二是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对口述史缺乏明确鼓励的态度,存在议题禁忌。巴金[注: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讲真话的书《随想录》备受尊崇,而他提出的设立“文革博物馆”等建议却不见动静。口述涉及某些事件和人物是犯忌的,令人心有“预悸”。有的书越禁越畅销,有的书“出口转内销”。也有些知情者怕撞上“高压线”,三缄其口,谢绝访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口述史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有的讲得不客观、不实在,炫耀或洗刷自己。甚至有人借“口述史”名义,编造拼凑,兜售私货,需要鉴别和警惕。四是全国搞口述史的机构和力量还没有整合起来,缺乏计划和规范,各自为战,打打停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口述史料、口述史著、口述史学三个环节还没有贯通一气。口述史料虽多,以口述史料为基础提炼出的口述史著却比较少,在实践基础上研究口述史理论和方法的中国口述史学更是尚待建立。只有突破这些瓶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迎来口述历史的更大繁荣。
  
  三、探寻大陆口述历史的未来之路
  
  (一)明确口述历史的学科定位,将其真正纳入科研和教学的体制内运行。鉴于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新分支,代表着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建议在教育部[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共有19个司局组成,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目录里,把中国口述史列为中国史的二级学科。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口述史学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既要植根于中国传统,符合中国的实际,又广泛吸取全球的相关经验和智慧,探索口述史的多样途径和工作规范。对港澳台同行的经验更要认真吸取。口述历史工作与当代史研究关系特别密切,具有抢救史料、挖掘史实、拓展史域、增进史识等作用,应当成为当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