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山西太谷秧歌《孟母三迁…
浅析昌黎地秧歌在推进全…
专家研讨:秧歌剧将推向…
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开幕 …
中国首座秧歌城在青岛胶…
雁北地区的秧歌及其文化…
最新热门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时间:2012-11-22 12:07:56  来源:不详
>“碾”是在动作过程中,用脚跟和脚尖的配合旋转完成的,体现在脚部动作上。

       在胶州秧歌中“拧”、“碾”是形成“三道弯”身体曲线的动作关键。如丁字碾步,是靠膝盖和脚的开关配合、胯的转动以及主力腿和动力腿的协调完成的。动作中先脚跟再落脚掌,形成了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形体曲线优美、柔和、弯曲,动作轻柔又不失挺秀,劲健。胶州秧歌剧目《俺从黄河来》中的女子动作就是以“胶州秧歌”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演绎母亲河流淌着无尽的酸楚。这个舞蹈中女舞者们动作节奏的强弱对比以及曲线玲珑的“三道弯”,体现出了胶州秧歌女性动作所特有的含蓄柔美。
        “抻”是动作过程中形态的瞬间持续和延长,让动作延伸拉长,呈现一种内在的力量。
        “韧”是指力量、韵律感,是通过上肢、手臂的有机配合,体现出身体的内在力量。比如,常见的胶州秧歌中上步向上推扇动作:因为脚的动作快于上肢推扇动作,所以推扇时要呈现出把“韧”劲向上推,并延伸到身体各个部位,韧劲从脚一直到手指尖,甚至用意念引导继续延伸这种韧劲,直至把全身舒展开来,整个动作抻韵丰厚、舒展饱满。
        “扭”是胶州秧歌动律的核心,以腰部为轴心,辅以肩部,胯部等扭动而形成。通过全身“拧”“碾”“扭”的流动,形成三道弯体态,“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胶州秧歌不仅腰部扭动,手臂、腿部也在扭:比如双臂的横8字交替,脚和膝盖的关开,就有了全身的“扭”。
        胶州秧歌舞蹈节奏特点是“快发力和慢延伸”,动作慢伸出去,再快闪开,力的表现是不等量和不平均,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和长短不一。胶州秧歌在呼吸上是吸气短、快、轻,呼气则缓、稳、沉,任何舞蹈都是讲究呼吸的,胶州秧歌独特的呼吸方法,更容易表现抒情性的舞蹈和女性柔美的性格特点。
        “拧、碾、扭、韧、抻” 表现出了收与放、快与慢、重与轻、强与弱等非常鲜明对比的动感特点,每个动律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位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形成了其独有的舞蹈动态风格,给人感觉动作生动细腻,节奏明快丰富。
        3.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浅析
        3.1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胶州地处胶州湾西北岸,历史上是宋、明时期北方贸易港口以及重要商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曾呈现出一派桅樯林立、商贾成群的繁荣景象,美名其曰“金胶州”。南来北往的经济交流,方便的交通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历史上胶州出了不少名人名家。在这种经济、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胶州人较强的商品经济观念、灵活应变的思路、开拓性思维、浓郁的竞争意识等独特素质。加上长期受“孔孟之道”为代表的齐鲁文化的熏陶,胶州秧歌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熏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