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山西太谷秧歌《孟母三迁…
浅析昌黎地秧歌在推进全…
专家研讨:秧歌剧将推向…
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开幕 …
中国首座秧歌城在青岛胶…
雁北地区的秧歌及其文化…
最新热门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时间:2012-11-22 12:07:56  来源:不详
如“小嫚”表演中体现了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少女”情怀;“翠花”的爽直泼辣、无所顾忌体现了封建社会“婆婆”的地位。
        胶州秧歌结合了歌、舞、戏,口头创作剧本,体现和反映农民生活,运用民歌小调和唱腔,乡土通俗又幽默风趣。胶州秧歌的排练演出与农耕生产时间紧密结合,每年从春节前三个月开始排练,此时正值农闲后,春节演出,秧歌队互相串村表演直到清明,表现出了我国民间农业文化的特点。
        长期的潜移默化,使胶州人在性格上具有山东人的粗犷、诚实、豪爽、进取、不甘落后;又具有周到、细腻、富有耐力和灵活应变的特点。胶州人的性格,也充分体现在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中。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循环往复、充满动力、富有激情的动律特点,体现了胶州人实在坦诚、粗犷豪放、坚韧不拔、富于进取和灵活多变。胶州秧歌是舞蹈戏曲艺术,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的文化风貌和胶州人的性格特征,更是齐鲁人民生活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3.2 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舞反对古典芭蕾程式化的体系,打破传统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解放肢体,释放心灵,注重个性的发挥,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更强调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群体中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强调实用性技能训练,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套能突出自身优势并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开发自身潜能,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5, 6]。然而,以胶州秧歌为例的民间舞课堂技能训练追求的是一定模式的、规则整齐的动作定势,就像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训练手法,抹杀了个性创造性,把舞者全部框在一个框架里。它忽略了主体意识,忽略自我掌控、自我体会、自我完善的内心感受。因此民间舞课堂上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训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训练效果如一潭死水。因此,将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民间舞教学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唤醒知觉,以情带动体味身心变化,感受空间变化,体验力度变化等不同动作模式,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
        3.3 不懈的艺术创造是胶州秧歌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胶州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最初是由因生活所迫而卖艺的穷苦农民创造的。他们在表演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有规律的舞蹈动作,并吸收其它艺术,融进本地风情,使胶州秧歌逐步完善。由于秧歌这种民间舞蹈很适应劳动人民的自娱要求,所以随着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改革创造,由简单动作、简单角色演变创新而来的表演形式。既发展了女性角色的动作和种类,又把当地的武功把式糅进男性动作,使女性动作既含蓄内在又明快潇洒,而男性动作则显示了英武与矫健。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对胶州秧歌的整理发掘,使胶州秧歌更为健康地发展,得以登上大雅之堂,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一直在国内外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