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专访谷牧之子刘会远:父
中共地下工作者为何“潜
地下工作者49年后为何还
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
专访历史学者杨奎松:建
《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
健在的地下工作者:谁来
“断线”的地下工作者:
虞姬是我国最早的五言诗
贺龙谈“为潘金莲翻案”
最新热门    
 
专访作者廖信忠

时间:2009-12-12 10:51:37  来源:不详

《我们台湾这些年》集结了台湾30年里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
《我们台湾这些年》集结了台湾30年里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台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99年,首次来到大陆,之后多次来大陆游历。2007年,开始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工作。2008年,在天涯社区发帖介绍自己所经历的台湾30年,被网友热烈追捧。今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台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99年,首次来到大陆,之后多次来大陆游历。2007年,开始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工作。2008年,在天涯社区发帖介绍自己所经历的台湾30年,被网友热烈追捧。今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

“告诉大陆一个最朴素的台湾”

“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自豪,但叫一声大陆‘母亲’是那么得不容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方辉发自北京 一本“写给大陆同胞的‘家书’”,让32岁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几乎一夜成名。这一结果似乎也源于他对自己“矢志不渝”的执着:10年前,他梦想像胡适般自述立传;2007年,他把自述范畴扩大到整个台湾,开始着手搜集资料,访谈人物,为《我们台湾这些年》做准备;半年前,他从上海一家台资企业辞职,在“无业游民”状态下投身写作,并“赌”这本书能在大陆出版,并一定能走红。

他说,书中记录着台湾30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我尽量不去评论,很客观地记录。”他说,尽管他成长的30年见证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尽管他忘不掉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社会如同一只“将破不破”的气球般的怪异。

在廖信忠笔下,《我们台湾这些年》有三个层次:1985年以前的内容大多来自别人的口述;1985年至1995年是他从教科书和媒体上学习到和看到的台湾;1995年以后则完全是他个人对于台湾社会的认知。

在“眷村”“戒严”“党外运动”“江南案”……这些大陆民众并不陌生的关键词背后,那些点滴的台湾生态却显得遥远。廖信忠说,他就是要展现一个最朴素的台湾社会,因为大陆民众需要了解:与大陆一同经历了这30年风云的台湾,如今的面貌怎样长成。

“这本书审查时间将近一年”

“实际上这本书的审查时间将近一年,出版商和我本人的压力都很大。”12月3日,在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茶餐厅里,廖信忠回忆起《我们台湾这些年》面世的艰难。他说:“没有想到会如此漫长,现在读者看到的已经是我所能呈现的极限,我十分清楚,重庆出版集团总编室、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那些审查人员的压力一点也不比我小。”

《国际先驱导报》(以下简称XQ):你说这本书已经达到了你在大陆的表达极限,具体指什么?原稿中的哪些内容没有出版?

廖信忠(以下简称廖):原先里面涉及到的一些人现在还活跃在台湾政坛上,关于他们的一些趣事和“丑闻”,在大陆方面看来是不适合公开出版的,我修改过很多遍,有的就被完全删除了。

2000年后的事情我提的越来越少,因为台湾社会多元化了,很多问题都难以有定论,往往一件事出来后会有许多种解读,而且有的关涉敏感的两岸关系。

XQ:有读者对你的书提出质疑,认为你个人的视角代表不了“我们”,其中的内容也是在迎合大陆人的口味,你怎么看这种评论?

廖:我的家庭属于台湾的中产阶级,我看问题的角度多多少少会符合这一人群的特点,有朋友说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台湾人,这我赞同,但写书就是这样,我想没有哪一本书能代表所有的人吧,包括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也不是在描述所有的中国人。

原先想取名为《一个台湾70后眼中的台湾30年》,但在营销上似乎不太好,书籍的出版是一个商业的运作,也要考虑读者的口味和需要。

我选材时有过考虑,哪些内容是大陆读者感兴趣的?因为不是历史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