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引蛇出洞早有先例:乾隆下诏收书大兴文字狱

时间:2010-9-14 12:26:44  来源:凤凰网历史
在一般的书肆中征求书籍都很困难,更别说是私人捐献了。乾隆对江南书籍流通状态的熟悉本来是给他增加信心的,到此却更增加了一层焦虑,他隐隐感觉到,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难免会像他父亲一样被迫默认江南书籍的流通泛滥而无力禁止,事情会变得不了了之。

在这份谕旨中,乾隆已经透露出强烈的焦虑感:“至如近畿之北五省及书肆最多之江浙地方,又复从前[何]籍口?甚非所以体朕念典勤求之至意也。”③一些督抚搜求书籍的迟缓拖延,使乾隆的疑虑不断加深,他甚至怀疑督抚和江南藏书家之间可能构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必系督抚等因遗编著述,非出一人,疑其中或有违背忌讳字面,恐涉乎干碍,预存宁略毋滥之见,藏书家因而窥其意指,一切秘而不宣,甚无谓也!”也就是说,督抚们既怕担责任也怕出麻烦,宁可和藏书家合谋阻挡献书捐书进程的顺利进行。

为了彻底破解这个想象出来的合谋网络,乾隆故意明确地说明“征书”与“查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希望江南藏书之人能够透彻理解并自觉加以区别:

“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异辞,或纪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即或字义触碍,如南北史之互相诋毁,此乃前人偏见,与近时无涉,又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书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乎?”①以后的历史表明,乾隆这段不以文字罪人的慷慨透明的帝王自道,恰恰成为江南文人不知不觉堕入其中的一个陷阱。

时隔不久,一道严旨就在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下到了各督抚的文案上,这道谕旨表面上是督促督抚加快收集各地捐书的速度,可是后半部分在涉及江浙一带的书籍流通状况时,却已稍稍流露出拔剑出鞘的口吻:“以书中或有忌讳诞妄字句,不应留以贻惑厚学者,进到时亦不过将书毁弃,转谕其家不必收存,与藏书之人并无干涉。至督抚等经手汇送,更无关碍。”这段表白标志着乾隆征书的真实目的开始若隐若现地显露出来,只不过尚披着一层薄薄的温情安抚的面纱。在这幅面纱的后面,乾隆出鞘后直指“江南”的剑锋刃气已隐约可见了。

果然不久,这暗示就急不可待地转成了明谕:“此等笔墨妄议之事,大率江浙两省居多,其江西、闽粤、湖广亦或不免,岂可不细加查核?”地方官员的反应对乾隆的督促感到诧异而有些不知所措,如两广总督李侍尧先是推说:“粤东书贾向系贩自江浙,不过通行文籍,并无刊刻新书。”②立刻遭到了乾隆的申斥:难道各省进呈的万种书籍中竟没有一种违碍书籍吗?“况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