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试论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 新政
试论庚子北京义和团运动
试论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历
试论清代前期铺商户籍问
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试论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
最新热门    
 
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时间:2007-3-9 16:38:40  来源:不详
生排满闹得凶,如何得了”的问题时称:“只须速行立宪,此等风潮自然平息”。(注:《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时务汇录·丁未时务杂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档案乙F99。)立宪能否达到消弭革命的目的呢?历史作了否定的回答。
    另一方面,新政改革的开展客观上为革命运动造就了条件。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而成功,这自然使人联想到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事业。逊清遗老指责张之洞为“祸首”。恽毓鼎认为,清王朝是因为派东洋留学生、编练新军、推行立宪等新政改革而灭亡的,“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注:恽毓鼎:《澄斋日记》(稿本),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王先谦说:“张南皮主办学堂、新军二事,遂为乱天下之具”。(注:王先谦:《复胡退庐侍御书》,《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938页。)刘体仁称:“文襄练兵廿载,至是成为戎首”。(注:刘体仁:《异辞录》卷4,第49页,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革命党人则以张之洞为“功臣”。张继煦认为,张之洞在湖北办实业、练兵、兴学等新政活动,使湖北“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注: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7页。)甚至孙中山也说:“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注:《时报》1912年4月15日,转引自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这些评说立足点不同、动机各异,但都道出了一个事实: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理解呢?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改革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准备条件:一是物质条件。新政时期的实业建设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建设如汉阳兵工厂直接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武器装备。二是人才条件。新政时期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绅商等新式社会群体,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力量;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军的编练,更是直接为革命提供了人才,新式学生与新军士兵是革命的最主要的生力军。三是思想条件。新政不仅为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培养了革命人才,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是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嗣后复派多数学生赴日本,学陆军者如吴禄贞等,已大露锋芒。同时留学生创刊《湖北学生界》以鼓吹之,革命思想因之勃发”。(注:居正:《辛亥札记》,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116页。)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清政府通过新政为自己造就了掘墓人。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