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学子赶考凑路费 沿
揭秘民国时期首届“高考
民国时期成都清晰老照片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珍贵彩
为何晚清反教豪强率400
新时期教育改革“三个面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教
走进新时期——忆“全国
三年困难时期:李先念不
最新热门    
 
晚清时期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

时间:2007-3-9 16:49:22  来源:不详
《湖广水利论》中把长江水患日重的一个原因归之为上游生态环境的破坏。他说,以往长江水患大大轻于黄河,可以说有河患,无江患,但数十年以来,长江“告灾不辍”,大江南北,漂田舍、浸城市,究其缘由,除了“天时之外”,“人事”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他以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追溯到明末,张献忠农民大起义被镇压后,四川、湖北二省的百姓死伤逃亡殆尽,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意思是说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200年以来,已是人满为患。在平原地带,“向日受水之地,无不筑圩捍水”,山地由于无土不垦,深山老林受到破坏,浮沙败叶,随大雨倾泻而下,“由山入溪,由溪达汉水、长江,又由长江、汉水达湖”,水去沙留,成为洲渚。洲渚越来越高,湖底日浅,“近水居民,又从而圩之田之,成为圩田”,这样,下游的湖面、江面“日狭一日”,上游泥沙日甚一日,“泥沙随雨尽下,故汉之石水斗泥,几同浊河”[11],怎能不发水泥?

  晚清时期,*动荡,战乱频仍,每次战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例如,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被镇压后,许多地区一片废墟,甚至像苏州这样的鱼米之乡,如李鸿章所说,也是“田野荒芜,遍地荆棘,鸡犬不留,浑似沙漠”[12]。曾国藩在一封信中说:“近年从事戎行,每驻扎之处,周历城乡,所见无不毁之屋,无不伐之树”[13]。郑观应则把这个现象同灾荒联系起来,指出从这场战争之后,“燕、齐、晋、豫诸省所有树木斩伐无余,水旱频仍,半由于此”[14]。19世纪70年代,北方各省发生严重干旱,1000万人死于饥饿之中,大灾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探求旱灾如此严重的原因所在。不少人认为,树木逐年减少是其中原因之一,当时的报纸上,出现一批文章揭示滥伐森林与灾荒发生的关系,有人说:“树木一年较一年减少,灾荒一次比一次冲盛”[15]。孙中山在分析晚清水灾频繁的原因时也曾说过:“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他举例说:“吾邑东南一带之山,秃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而无人兴之。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由于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涨起来,即成水灾”[16]。

      3.对战争与灾荒关系的认识

  战争是导致或加重灾荒发生的重要社会因素,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大规模的战争往往严重摧残社会生产力,打破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导致政府财政困窘,而国穷民贫势必大大降低政府和百姓的防灾、救灾能力,而防灾、救灾能力的低下,则极大加重了灾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