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大明万国舆图:400年前
百年前被清兵击毙的德国
选择新中国公安部的办公
回眸:中国人最早以为美
美国公布的志愿军牺牲的
历史、虚构与叙事论述论
中国代表团接受九国公约
帝国主义武装万国商团镇
《万历十五年》
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
最新热门    
 
《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时间:2007-3-9 17:25:13  来源:不详
把握,“第征东之事不必有,征东之志不可无。中国添练水师实不容一日稍缓。”(注:《李鸿章全集》(3),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9页。)作为清流健将,张佩纶虽不乏敏锐,但不免视事太易,流于书生意气。李鸿章终究老成,“第征东之事不必有”一句,实已明确地否定了前者,但他复借“征东之志不可无”的高调,巧妙地将前者尖锐的意见,转换成了“添练水师实不容一日稍缓”的议事常项,使被驳者也不便坚持。要言之,李鸿章的议复,不赞成张佩纶的意见,而清廷显然也认可了,故张的所谓征东说遂告搁置。但是,甲午惨败说明,事实上李鸿章连这一议事常项也并未真正落实!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在光绪十六年八月初一日写给兄长的信中曾十分肯定地指出:“二哥大人如见……海侄既愿在船,甚属好事。合肥在此作督,海上断不用兵。祈勿廑。”合肥即李鸿章。孔祥吉先生据此评论说:“罗丰禄写此信时,已在北洋任职几乎达10年之久。他算把准了李鸿章的脉搏,故能做出‘海上断不用兵’的结论。一个‘断’字,道出了李鸿章内心的玄机。这个‘断’字,也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所推行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注:孔祥吉:《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上层人物的心态》,《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此一判断是对的。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佩纶在与人书中所说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日本奸宄,防不胜防。鄙人自壬午以来,屡以日本必噬朝鲜为虑,屡上章疏为曲突徙薪之计,海军疏更切言之。”日人知之,恨之入骨。后被劾去职,复与合肥缔姻。现在甚悔,未能应邀代治公事,否则,“以我之猛济其宽,淮将、海军何至如此?日本即不寝谋,亦堪一战……此地是鄙人不老辣处。所以然者,一肚皮线订书为害耳。”(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5),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4、225页。)张佩纶所言,虽不免于好自高标,但他慨叹自己的先见之明未被采纳,却是合乎实际的。

耐人寻味的是,英国学者菲利浦·约瑟夫在1929年出版的《列强对华外交》一书中,对此也做了评论。他说:日本人“他们很早以来就能看到中国总理衙门的秘密档案,并且准备着在最有利的时机实现他们的大陆政策”。“他们从中国的秘密档案中获悉:中国打算就琉球问题向日本寻衅,以便恢复它在远东的霸权。早在1882年,中国大臣们就商定了这个计划。可是,中国官场的腐败,使中国未能进行对日作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已经准备就绪……并且他们急盼在中国未动手之前下手。因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