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一号界碑”见证百
外国记者拍摄的中国抗战
外国摄影师拍摄的90年代
外国人画笔下的大清国[
张学良家族在召唤 中国
史海回眸:近代中国错失
近代中国粮食危机:长沙
中国近代史上的粮食危机
近代史上的“激进”与“
近代三次留学潮:邓小平
最新热门    
 
近代外国使节觐见清帝问题交涉述论

时间:2007-3-9 17:25:24  来源:不详
落后于世界大势,同时,英法联军于签约后纷纷退出北京这一事实,也使他们对西方列强产生幻想,对外疑忌心理逐渐消释(《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74页。)。这部分人逐渐转化为洋务派,掌握了政府外交大权,他们在中央的代表奕䜣、文祥、桂良是总理衙门的主持人,地方上的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均为经营洋务的封疆大吏。洋务派在中外觐见交涉中,主张同意外国使节的要求,虽然他们对这些使节的觐见抱有或多或少的戒备心理。1866年,为预筹即将到来的《天津条约》修约谈判,总理衙门就觐见等问题给各省督抚的征求意见函中,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赞同觐见的意向:“昔韩昌黎原道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今夷并未进于中国,而必以中国之礼绳之,其势有所不能。若权其适中者而用之,未卜彼之能否听从,而本衙门亦不敢主持独创其议,第不许入觐,我实无辞。”(《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820页。)果然,各地洋务派多数赞同觐见,“拟请俟皇上亲政之后,准其入觐,其仪节临时酌定。既为敌国使臣,不必强以所难,庶可昭坦白而示优容”。“泰西各国,与中国远隔重洋,本非属国。……似不妨允其所请,……谁呈递国书仪节,须豫为商榷。”(《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828页。)洋务派的地位及与外国人的关系,他们的意见自为清政府所特别重视。总理衙门在交涉中对外国使节的觐见要求实际上已默认(《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8231页。)。

其次,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和外国使节的威胁,促使清政府在觐见交涉中对外妥协。清政府的内忧,即是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还在继续,贵州的苗、汉、彝族和云南回民起义直至70年代初仍在发展,陕甘回民起义军和清军正在鏖战之中。清政府面临的外患,即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发生的边疆危机。受到英国扶植的中亚阿古柏势力侵入新疆南部,沙俄乘机于1871年占领伊犁,怀有侵略野心的日本诱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阴谋破产后,利用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杀害事,向清政府要挟,并图谋侵略台湾。内忧外患的困境,使清政府急于同外国列强修好,稳定统治秩序,求得边境安宁。清政府更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