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一号界碑”见证百
外国记者拍摄的中国抗战
外国摄影师拍摄的90年代
外国人画笔下的大清国[
张学良家族在召唤 中国
史海回眸:近代中国错失
近代中国粮食危机:长沙
中国近代史上的粮食危机
近代史上的“激进”与“
近代三次留学潮:邓小平
最新热门    
 
近代外国使节觐见清帝问题交涉述论

时间:2007-3-9 17:25:24  来源:不详
怕列强藉口觐见问题寻衅,重开战端。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同治帝亲政后,外国使节在要求觐见的照会中充满威胁语气:“盖品级崇重使臣责有国书,进入他国,系两邦和睦之证,他国不见,系和睦不极之据。……盖中国之难,匪但在外,内地虽已渐平,尚有难办之处。若失好外国,则内地之难,当必加倍。总之见使之举,中国愿行,要在迅速。”(《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8239页。)这种威胁,对于心有余悸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更添几分恐惧。

最后,总理衙门和对外国使节交涉的结果,解除了统治者对觐见的戒备心理。交涉的结果反映在《画押问答节略》、《简明节略》及《面议各条》(《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8328页。)等文件中,总括这些文件,要者有三:

第一,觐见皇帝礼节。清政府同意外国使节“不行跪拜”,外国使节则表示将西方国家觐见君上的三鞠躬律例,改为以五鞠躬礼觐见清帝,“以昭格外诚敬”,这对清政府来说亦不太失体面。

第二,觐见时的奏对。规定:“使者入朝见上之际,有请安奏贺数言,不敢首先论及事务,国主若肯首先问及,应听主张。奏对之后,使臣如欲续奏,抑或于国主未问之先,遽然奏陈,国主亦可以礼谢却。”这就消除了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使臣觐见时可能出现的侮辱、要挟皇帝事件的担心。

第三,日后觐见的举行。双方约定:“觐见大典,不宜轻举,且日后初次来华之各国大臣,既住中国,为日正长,当照此节略所言五国(英、法、美、日、俄)使臣同见之例,迟早恭侯,谕旨遵行,不能一人随时请觐,用昭郑重。”意在防止以后外国使节动辄要求觐见要素利益的事发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