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最早全国运动会:19
在红楼感受“新时代的先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作出开
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记
我国女权运动史上的重要
1948年奥运:游泳运动员
古代奥运会:运动员裸体
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上
奥林匹克运动中那些激动
50年前今天:全国人民公
最新热门    
 
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关系辨析

时间:2007-3-9 17:45:06  来源:不详
三 

 

  对外战争无疑是对洋务运动的一种检验。那,对外战争的失败说明呢?通过这种检验,我们似乎更加清晰。 

  首先,对外战争的失败不是证明洋务运动的反动性,而是说明洋务运动这种低层次改革应当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性。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认为洋务运动只起“补苴罅漏、弥缝蚁穴”的作用,视洋务派为“补苴弥缝”者从维护封建统治而言,可以这说,也可说是反动的。但当我们扩大视野,从整个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来考察,洋务派是自觉地补缝、不自觉地在拆封建的墙脚,他们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开拓者,其进步性又显而易见。洋务运动不是不应该搞,而是起步太晚、发展太慢。日本早在1840年前后就开始学习西方、进行军事方的近代化改革,中国则在六十年代初才蹒跚起步,比日本晚20年。假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即开始洋务运动,对外战争便会是另一番景象。有些论者还认为,对外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此路不通”。继之而起的维新运动又失败,于是再来一个“此路不通”。这种说法未免简单化,也缺乏历史感。假如洋务运动期间走这条路的人多一些,权力、动力大一些,掣肘、阻力小一些,那,以洋务运动为基础、以维新运动为钢架,便有可能架起通往资本主义的桥梁。 

  其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洋务运动在军事、国防建设方的弱点。其主要表现是:(1)用腐朽的封建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