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八次过关未断头:红军书
1949年前:西方文明与传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记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
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
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
赵  毅  张明富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时间:2007-3-10 10:32:41  来源:不详
党人之“讲学兼议政”。办教育不同于立学说 ,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但无法意气用事,有时还不免委曲求全。作为前朝高官,唐文治深知世道艰难;为保存学校而小心翼翼,其实无可厚非。可这么一来,出现一有趣的局面: 饭厅里悬挂杨继盛的联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但落实到具体的办学方向,无锡国专追摹的,其实是唐先生早年就读的南菁书院。
                                    四、“国学”作为专科
    传统中国推崇的是“通人之学”。历代书院中,也有侧重专科训练的(如医学、术数、军事 、 工艺等),但此乃“边缘性知识”,不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正途。读书人钻研的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其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管理机器的一部分,实现“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
    晚清开始出现专攻西学的书院(从“方言”到“格致”)。而废除科举考试后,西式学堂成 为大势所趋。张之洞之创建“存古学堂”(注:《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收有一辑关于各地“存古学堂”的文章,其中包括《学部修订存古学堂章程》,可见当年清政府及士大夫为 “保存国粹”所做的努力。),将“国学”作为“专门”来修习,预示着世人 *立场及文化心态的大转移。已经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大踏步后退为“保国粹,存书种”。即张之洞《奏设存古学堂折》(1907)所说的:“列朝子史,事理博赅,各体词章 ,军国资用,亦皆文化之辅翼,宇宙之精华,岂可听其衰微,渐归泯灭!”(注:张之洞:《奏设存古学堂折》,见《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503页。)
    曾经是读书人命脉的孔门学说,如今成了专修课程。强调“客观研究”的同时,实际上已 经将其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新文化人之从“文学革命”迅速转为“整理国故”,并没有使“国粹”摆脱日渐边缘化的窘迫境地。1918年北京大学筹设研究所(1922年研究所国学门 方才有效运作)(注:参见拙著《老北大的故事》,第85~94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925年清华学校创建研究院国学门,再加上从二十年代中期起,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岭南大学等)也都先后设立了研究国学的 专门机构(注:参见陶飞亚、吴梓明:《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第六章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