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的碑文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清代性文化的严酷控制
清代雍正朝的文字狱和“
再观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
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
清代漕运史研究回顾
最新热门    
 
清代太医院

时间:2007-3-10 10:34:05  来源:不详
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医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御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医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署,三年竣工(此址辛亥革命后,改为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大门三间,随门有房,西为听差茶房东为科房。东有土地祠一间;西有铜神庙一间。宜门内,东西厅各五间,是御医以下医官办公的地方。正北为大堂。后院是二堂,沿用原名仍称“诚慎堂”。院内东房三间是“首领厅”,西房三间是“医学馆”,东耳房二间是“庶务处”,西耳房二间是“教习室”,北面还有诸生自修室。这个太医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医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属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看见当年的础石。二堂及东西厅房均保留着原来的建筑,只是已成住房。但是从这些建筑中,可以想象到当年太医院那种森严华贵,神秘莫测的情景。 

明太医院的三皇庙内,曾有元元贞年间(1295-1296年)所鐫、宋王惟德撰《铜人睮穴针灸图经》全文的石刻,其碑之题篆为宋仁宗的御书。石刻是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0年)自汴梁(今开封)移到这里的。王惟德,又名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天圣初年,奉命编修针灸书籍,他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式详加考订,并对历代医家的针灸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于天圣四年(1026年)编成《铜人睮穴针灸图经》三卷。天圣七丰(1029年)由政府颁行全国,作为学习针灸及临证取穴的标准。他还设计并主持铸造明堂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分可合,体表用金字标有针灸穴位名称,穴孔处涂以黄蜡,里面是空的,可注水。如果按针灸分寸正确进针,里面的水,便可自孔穴流出,否则不能刺入。它是当时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生用的。两具铜人,在战乱中失落其一,所存一具,藏于明太医院的药王庙里,但这具铜人,是经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新修铸过的。这些前朝遗物,因年代久远,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石刻字迹已漫漶不清,铜像睮穴也已昏暗莫辨。明英宗命令新建太医院时,砻石范铜,重修《针灸图经》石刻和仿铸针灸铜人,置于院署,以供法式。明嘉靖时,针灸学家高武曾铸有铜人三具,男妇童子各一。明万历中,医官杨继洲,又于太医院铸铜人一具。所以自北宋以来,先后共有针灸铜人七具。清末地安门外太医院新署“铜神庙”内供置的不知是哪一具铜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