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的碑文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清代性文化的严酷控制
清代雍正朝的文字狱和“
再观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
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
清代漕运史研究回顾
最新热门    
 
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的历史定位和研究价值

时间:2007-3-10 10:34:55  来源:不详

   

作为边地少数民族,满族和蒙古族整体社会文化水平曾大大落后于汉族,但由于二者都曾有入主中原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全国性政权的经历,所以他们的先人在执政过程中不得不努力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整体修养。这样就逐步并加速更新了他们的知识成分,改变了他们的文化结构,重塑了他们的心理特征。而这个长期稳定的过程,必须有与之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元代就曾实行过科举制度,但时兴时废,且享国时间较短,所以当时蒙古族整体上未能完成主体文化的转换。而清代几乎自始至终一直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并全面承袭明代即已与科举制度接轨的翰林院制度。统治者允许并鼓励满蒙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应试科举,并在作为科举极致的翰林院中留出相当比例的名额,以保障满族和蒙族成员入选翰林的机会。这就使翰林院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熔炉和各民族知识分子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一、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的历史定位 

清代满蒙翰林群体,是指活跃于整个清代,依托于翰林院制度而形成并与之相得益彰,且出身于满蒙两个少数民族和汉军八旗的翰林所组成的庞大群体。满蒙翰林群体依托于翰林院制度而存在和发展,并随着其消亡而解体。 

翰林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重要制度。自唐代以降,历代皆有因革损益,至明代趋于成熟。时至清代,又因满族入主中原而更具特色。而翰林院集科举选士、储养人才、培养皇子、登进高官、修纂国史、探讨学术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的官僚机构;且是专制时代学术地位和文化含量最高的机构。该机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