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包衣之痛乾隆强夺林黛玉
最新热门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

时间:2007-3-10 10:35:57  来源:不详
俊,元(玄)孙一名周遵,一名却叫桑格,四世孙名扣升额、来福、海保。后四人均无汉姓,均非汉名;正白旗包衣人马偏额,其子名桑格、费雅达、马二格,其孙名马维品、马维翰、马维范,曾孙名葛本额、德林、倭升额,元(玄)孙名永泰。不用汉姓、不起汉名者更是多多。尽管如此,该书仍将其列入“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即仍不失为“汉姓人”。汉军人如李永芳,据《八旗通志》卷182所载,其子九人分别名:洋阿(延庚)、李率泰、刚阿泰、哈什库、巴颜、呼图礼、胡拜、克腾额、克德。而巴颜之子名释迦保。虽然大部都已改变了姓名,但他们仍属李氏家族成员。因此,不论包衣汉姓还是汉军,无论如何更名改姓,他们的汉人出身之身份则是改变不了的)。而清朝统治者白雍乾以后,在政策上更是一再把两者往一起连。连的原则是促令包衣汉姓向汉军的单向靠拢。其最引人注目的突出之点便是将包衣汉姓子弟应试,一律划归汉军额内。熟悉清代掌故的咸同年间内务府镶黄旗汉姓人福格曾说:内三旗佐领下,有汉姓之人,“在内务府仕进与满洲同,今考试归于汉军”。“内三旗管领,初谓之浑托和”。其“康熙年间考试,均归于满洲,今则汉姓人亦归于八旗汉军考试。由科甲出身,胥隶汉缺,未详始于何时也”(福格:《听雨丛谈》卷1,《满蒙汉旗分》)。又说旗鼓人“其在内府仕途,均与满洲相同,洊升九卿,亦占满缺,惟中进士分部院观政,则与八旗汉军相同,亦近世之误也”(福格:《听雨丛谈》卷1,《内旗旗鼓与八旗汉军不同》)。其实包衣汉姓人由科甲出身,胥隶汉缺的起始时间明确,其中进士分部院观政,与八旗汉军相同亦并非近世之误。因为这都是清朝统治者自己的规定,且凿凿有据。早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即已奏准,凡包衣汉姓人员,“误在满洲额内入学中式,应归入汉军额内”。乾隆三年(1738年)再次议准确认:“嗣后包衣人员考试之时,内务府并八旗满洲都统,严饬该管官,除实系满洲、蒙古人员,于本人名*明册送外。其投充庄头子弟,及内管领、旗鼓佐领之旧汉人,俱注姓名另册咨送,归入汉军额内考试”(《清高宗实录》卷80,乾隆三年十一月癸亥;又见《钦定八旗通志》卷102,《选举志》《八旗乡试会试缘起》)。这就是说凡在八旗满洲都统属下的包衣汉姓人,即不论上三旗,还是下五旗,亦不论佐领下人、管领下人,还是庄头人,一律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