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包衣之痛乾隆强夺林黛玉
最新热门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

时间:2007-3-10 10:35:57  来源:不详
照汉军参加考试。这是把汉姓包衣视同汉军处理的最明确的官方规定。这项规定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不仅仅是单纯确定考试身份的方式问题,而是有着暗示汉姓包衣的发展趋势与最终归属的问题。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步入仕途的最重要的方式,是最为引人注目、最能牵动社会神经的重大举动。而历来科举又极重应试人员之出身、籍贯。凡对不同类别的人群都有一定的名额限制。人以类聚。不同人群自当归入不同类别,不得错乱,也错乱不了。包衣汉姓本属满洲旗下,毫无疑义,其一切活动包括参加科举考试,自当随从满洲一起行动。康熙以前其入学中式均在满洲额内,乃理所当然之事。雍乾以后,硬性规定汉姓包衣一律比照汉军,占汉军名额,尤为怪异的是竟不顾历史事实,将以前把包衣汉姓参试人员,一律归入满洲额内入学中式,这一符合实际的处理方式,公然指斥为谬误。这不能不给人们以同类相归的错觉,而产生包衣汉姓与汉军相混淆、包衣汉姓即汉军的误识。尽管内务府或八旗都统所造具之清册上,均一一注明汉姓包衣的具体身份。但这类注明不论多么细致,人们会自然而然且毫不犹豫地认为他们与汉军无异,甚至就是汉军。很显然这种错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清朝统治者的政策造成的。

而且,自雍乾以后,清朝统治者甚至竟直接将某些包衣汉姓改变为八旗汉军。这是以解决生计为由,将内务府上三旗以及下五旗中之一些包衣汉姓人拨出,改隶于八旗汉军的。雍正八年上谕称:“又如内务府人丁亦众,于充役当差之外,其闲散人丁拨入八旗披甲亦可。再五旗诸王之汉军佐领,仍属本王外,其贝勒、贝子、公等之汉军佐领,实无所用,应撤归旗下公中佐领当差”(胤禎:《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复》卷8)。这里所提的“汉军佐领”,孟森据引时曾正确指出乃“包衣内之佐领,非汉军八旗之佐领”。其实指的是包衣汉姓,即旗鼓佐领。而“旗下公中佐领”,乃八旗之旗分佐领(迥别于包衣属性的旗鼓佐领)。陈国栋在转引前句话时指出,所谓拨入八旗披甲,“则其中必有拨入汉军者”,“而这些拨入汉军的当然是汉人包衣”[5]。确实如此。因为后来乾隆帝曾说:“前经皇考谕,将上三旗包衣佐领下人等,分附汉军旗分,令其披甲”(《清高宗实录》卷163,乾隆七年三月戊寅)。指的就是这种情形。尽管这是清统治者根据需要,改变一部分包衣汉姓人之身份,将其归入汉军的一种统一处理方式。但给人们的极深印象却是:包衣汉姓最终将归向汉军。这里,它们已不仅仅是接近,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