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郑振铎:奠基现代儿童文
龚书铎鸦片战争与中国半
最新热门    
 
龚书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

时间:2007-3-10 10:51:43  来源:不详
  (三)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族官僚军阀集团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20世纪初,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后,权势炙手可热,实力迅速膨胀,使得皇亲贵族集团深有猛虎鼾睡于卧榻之旁的忧虑。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后,醇亲王载沣以“监国”身份将袁世凯放逐河南老家。这引起了汉族官僚军阀的不满和怨恨,对清王朝更加离心离德。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总督、巡抚几乎没有人为清政府效力卖命,或保持观望态度,或弃城逃跑,或附和革命,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情况大相径庭。对于一个连自身内部矛盾都无法解决、意志难以统一的政府,又怎么能够指望它去化解更为严重的外部矛盾,将社会整合一起,从而领导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呢?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13〕。

  由上述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形势使然。不仅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同时“‘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不是“激进主义思想”的结果。

  近代中国革命,可以说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不少骨干分子,并非一开始就主张以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是经历了一条从改良到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曾经说过:“可以用和平手段时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14〕事实也是如此。孙中山即曾上书李鸿章,试图通过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然而事与愿违,孙中山要求改良的愿望换来的却是李鸿章的极其冷漠。这条改良道路走不通,才使孙中山最终坚定了革命的决心。章太炎、秦力山、孙武等人也是在自立军起义失败前后放弃改良主张,转向革命阵营的。这是由于人们对清政府已经绝望,认为“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欲先排满,则不得不出以革命。革命革命,我同胞今日之事业,孰有大于此乎?”〔15〕在中国*党的创始人中,如李大钊、毛泽东同志等,早年也曾想以温和、改良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的发展,只是当他们感到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时,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