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戴鞍钢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时间:2007-3-10 10:53:41  来源:不详
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在地处远郊的青浦县农村,亦有“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注:民国《法华乡志》卷二,“风俗”;宣统《彭浦里志》卷一,“风俗”;葛冲:《青浦乡土志》,“风俗”。)。众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既扩大了商品消费者的队伍,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也有明显改观,在毗邻港区和工厂区的农村,“村民衣着和一般外表有了显著改善,这些村民在走向进步的历程中,已从贫困和不足的状态逐渐改变为中等程度的舒适和富裕状态,特别是妇女和少女更是如此。随便哪个下午,都可以看到从闸北或杨树浦路各厂家走出愉快和看来满足的人群,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情况能得到改善,同大型地方工业的建立有关”(注:《海关报告》(1892-1901)》,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年):〈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剔除其中夸饰的成分,这段描述还是反映了一些实际情况。据统计,1894年上海机器缫丝业工人9600名,1910年为32685名;从1895年到1913年间,上海缫丝工人约占全国缫丝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注: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7、578页。)。

    对租界与近代上海农村关系的初步考察显示,两者间较紧密的互动关系,架构于19世纪70年代后以租界为主体的由近代工商业、交通业等为主干的上海城市经济较大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这之前,两者间的联系还是相当松散的。而以租界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的较大发展,势必对上海农村的经济结构乃至生产关系带来冲击和变化。1843年开埠前,上海城市人口约27万,至1910年已达128万余人(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第82页;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华洋杂处、五方会聚的居民状况,给上海农村经济作物的扩种,提供了有力的推动。清末民初,在市郊农村相继出现一批蔬菜专业产地。嘉定县真如乡,“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中外互市,人口日繁,需要巨量之蔬菜。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者,工力虽倍,应时更替,年约六、七熟,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多如是,而西北部农民以交通上之关系,不能享此权利,然有改植洋葱头者,每亩收获多至二十余担,价格视产量及需要之多寡为转移,为西餐之主要食物,销售洋庄,获利亦溥。”宝山县江湾里,“自商埠日辟,向以农业为生者,辄种植蔬菜,杂莳花卉,至沪销售,获利颇不薄”(注:民国《真如志》卷三,“农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