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项苏云:郭青老师秘密护
乐黛云:我心中的汤用彤
外交风云:乔冠华智斗基
田纪云:我在国务院大院
田纪云:对外开放是怎样
二战风云:盟军轰炸德国
刘凤云、周允基清代满族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
周允基  刘凤云清代房屋
项苏云追忆皖南事变中牺
最新热门    
 
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

时间:2007-3-10 10:54:26  来源:不详
即所谓“开浚濠沟……垒土为城”。(康熙《扬州府志》卷八)如此一来,城池的深度与城墙的高度成正比。这种情形至少在改筑砖墙的明代以前极为普遍。明清以后,随着土墙的倾圮和砖墙的再筑,城墙多有增高和加固,但城池的改观却稍显逊色。尽管城墙高度与城池深广度之间仍存在着相互照应的关系,但已无法按比例计算。如明初所筑松江府,“城高丈有八尺”,“池广十丈,深七尺”。(嘉庆《松江府志》卷十三)明嘉靖年间所筑宁海县城,“高二丈四尺,厚一丈八尺……于城外凿池,延袤七里,广一丈五尺,深杀三之一”,为五尺。(光绪《宁海县志》卷3 )明正德年间所筑赣县城“崇三丈”,“自西津门起至镇南门有濠,计长五百五十二丈,计宽三百八十五丈,深五尺有奇,阔十四丈。”(中华民国《赣县志》卷十)

    不管城池的改造怎样落后于城墙,但有一点却是城墙所不能比拟的,那就是城池,即城隍已经成为传统城市的守护神,而且自唐代开始它便被形象化地移入了寺庙,成为大小城市的祀神。

            三、城墙的样态与城门

    城墙的样态即是城市的形态,城与墙一体的概念决定了在修筑城墙的过程中,便勾画出城市的舆图,确定了城市的风貌。

    一般来说,城墙样态的形成首先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南方,由于地势崎岖,多山多水,城墙的修筑必须依山傍水。因而,都市的样态多呈不规则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如“扬州城郭其形如鹤”,(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苏州城形势如蟹”,(《近人笔记大观》卷四)凡此等等。而方形城市却极为少见,南京的宫城、皇城只能算是例外。但北方却不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城市相当普遍,甚至连一些小市镇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可以从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笔下得到证实。英国人斯当东是这样记下他的观感的:“小市镇周围由城墙圈起来……城墙经常是一个面对东西南北方位的四方形。”(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426 页)斯当东所说的小市镇,应当是他乘船离京南下时最先路过的冀、鲁一带。也就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