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孔飞力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课题———关于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

时间:2007-3-10 11:02:41  来源:不详
“祖国”又是心存于海外华人心中的各种主观想象。笔者认为,要辨证地看待上述概念。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和平统一,是“一个中国”原则。海外华人华裔心向祖国,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大中国”情节,无可厚非。中国的和平崛起,绝非“黄祸”。孔飞力反对“黄祸论”是正确的,但有些方面则失之偏颇。因此,对待孔飞力的研究要有一个理性、辩证的态度。

         其次,是海外移民史与国内移民史密不可分。在一般人看来,研究海外华人移民史似乎只涉及华人在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但孔飞力却认为,要理解海外移民史,必须将中国漫长的国内移民史作为基本的背景,海外移民史只不过是整个移民进程的一个特例。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历史本身联系起来考虑,是孔飞力的一个基本立场。正因如此,孔飞力将中国比作一所海外移民的学校。所谓“移民学校”,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著名中心商业城市,如厦门、广州,它们是输送海外移民的“中转站”。在那里,乡野村夫告别了乡村生活习惯,积累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学会谋生技巧及各种生活的知识。

         不少人把海外华人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归于他们有天生的“经商才能”,孔飞力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海外移民在这所“移民学校”获得的与其说是“历史资本”,不如说是“文化资本”。孔飞力对“历史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区别作了具体分析。“这些经验我称之为‘历史资本’,而不是‘文化资本’,因为‘历史资本’这一术语代表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历史经验,而‘文化资本’据称是一个古老的、永恒不变的‘中国文化’”。他认为“历史资本”也不是某种一经形成就永久不变的“中国性”。孔飞力宣称,之所以偏好使用“历史资本”而非“文化资本”,是因为前者“考虑到了中国历史不断变动的各种条件,而不是就考虑所谓中国文化的‘特征’。”总之,孔飞力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明海外华人的商业成功。因为,正是17世纪以来中国内部的商业化、城市化,使华人具备了在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是后天获得的历史经验,而非先天具备的文化特质。这种观察视角的确比先入为主地从文化传统入手,更具说服力。不过,文化人类学在研究移民问题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