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新中国语言文字60年成就
汉字之家:探秘中国文字
赵匡胤曾鄙薄文人:只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西周青铜
中国文字博物馆今日于河
中国首座国家级文字博物
龙山文化文字可印证昌乐
周扬与毛泽东 延安结下
历史岂容篡改:朱元璋确
清代雍正朝的文字狱和“
最新热门    
 
清文字狱:专制王朝的腥风血雨(图)

时间:2010-3-19 19:16:09  来源:深圳商报
六年的监牢,到顺治十六年(1659)被赦出狱,但必须追还赃款。经过一番狗咬狗的折腾,两人共历患难,竟然尽弃前嫌,化敌为友,并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两位士人的人品由此也可见一斑。

    李廷枢出狱后,为还清被追缴的赃款,四处寻找发财良机。这时,他风闻庄家编“明史”一事,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他花了六两银子从书店里买到一部“明史”,废寝忘食地翻阅一遍,以为发财的机会来了。但他深知自己如今无权无势,撼不动庄家根基,就想到了自己的亲家吴之荣做事极有手腕,且如今囊中羞涩,必定对此感兴趣。于是他揣着那部“明史”敲开了吴家的大门。

    吴之荣出狱后不仅丢了官职,而且官府一直在追缴那八万两银子赃款。此时见李廷枢携“明史”过来探访,凭着他的嗅觉,深知满人的忌讳,想以“告讦为功”,重获满清朝廷任用,便跑到杭州将这件事向将军旗人松魁告发,松魁将案子移交给巡抚朱昌祚,朱昌祚又把它交给了督学胡尚衡。这一次,庄允城层层疏通关节,很快就把事情摆平了。然后将“明史”做了一次修改,对李廷枢吴之荣抓住的那些犯忌的章节词句进行了删改,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

    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吴之荣死死咬住庄允城不放了。小人之恶是没有底线的,吴之荣专门买了一本初刻本的“明史”,把所有犯忌的地方一一标示了出来,然后跑到北京城去告发了。此时是康熙元年(1662)八月。到了北京的吴之荣,以“明史”一书仍奉明朝为正朔,不将大清放在眼里为由,告到了辅政大臣鳌拜的手上。


     3涉《明史》案者2000多人,70多位惨遭屠戮

     1661年2月,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突然退位了,留下的诏书对后事做了详尽的安排,由8岁的儿子玄烨承继皇位,命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为辅政四大臣。玄晔继位后,改年号为康熙,是为康熙帝。因其年幼,大权就落在四位辅臣手中。顾命四大臣中虽索尼为首辅,但鳌拜自恃功高,把揽朝政,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打击异己,常常小题大做,肆无忌惮,必闹得满城风雨人人自危,对他毕恭毕敬方才称心。所以收到吴之荣的检举信后,立即指派刑部侍郎、满人罗多即刻奔赴浙江调查此案,并指示严惩涉案人员。

    罗多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到达湖州后,首先拘捕了庄允城和庄廷鑨岳父朱佑明,押至湖州巡抚衙门,打入死牢,等候发落。之后,罗多押解庄允城、朱佑明于是年十月抵京,交刑部审讯。这时庄允城因年纪老迈,经不住严刑拷问,于腊月二十三日死于狱中。

    次年正月,鳌拜再派两位侍郎赶赴杭州,会同浙江督抚按照初刻本“明史”所列人员名单,包括主编的、参订的、刻版的、印刷的、卖书的、买书的、作序的、审查的、谈论的等等,一律满门拘捕,关入大狱,集中会审。据资料记载,被抓人员达2000多人。庄廷鑨的五个兄弟,无论与编书有没有关系一律被抓,关入死牢。李令皙家七十多人被抓。经销“明史”的书商陆德儒,家中正在置办嫁女喜事,全家老小和迎新亲友无论男女均被逮捕。抓捕行动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包括到外地追捕。2000多名案犯大多关押在杭州驻防清军虎林军营内。

    康熙二年五月廿六日,公元1663年6月31日,“庄廷鑨明史案”正式结案,所有被羁押的人在杭州集中宣判执行。这一天,在清兵虎林军营内,上千名囚犯集合在弼教坊广场上等候发落。宣判者的声音摄人心魄:“朱佑明(庄廷鑨的岳父),凌迟处死;庄廷钺(庄廷鑨的二弟),凌迟处死;李令皙(作序者),凌迟处死……”执刑的刽子手听到名字,随即将人押至刑场行刑。一时间,血流成河,惨叫声响彻长空。

    上边的圣旨明确了此案的惩处范围和力度,凡参与编书的、组织的、刻书的、装订的、印刷的、买卖的以及有书不上缴的,都必须处以死刑。各家财产全部没收。其男性家属凡年满十五岁以上的,都获死刑,为“明史”作序的李令皙宁死也不供出真正作序的陶铸,被判凌迟处死,其四个儿子被斩。幼子刚满16岁,审判者怜悯他,让他减供一岁,可以免死。小儿子却悲伤欲绝地说,父亲兄长都赴死,我怎能一个人活着?

    案犯女性眷属都被绳子拴着,赶上停在江边的官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