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a/iamg/tb1.gif) |
唐代中叶的格林斯潘为何惨遭抄家之祸(图) |
![](/aa/iamg/tb2.gif) |
时间:2009-10-15 10:22:04 来源:网易
|
|
|
四年(779)五月,代宗去世,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八月,由于宰相崔甫力荐,杨炎在道州司马这个小官任上直接被提拔为宰相,这是历代都很罕见的事。
原来,在大历年间,代宗因宠爱独孤贵妃,曾企图废掉李适的太子地位,改立独孤贵妃所生的儿子李回为太子,因遭到元载极力反对,李适才保住了太子地位。李适当了皇帝,饮水思源,对元载充满感激,一上台,就破格提拔元载的亲信杨炎,后来还为元载平反。当然,李适在当太子的时候对杨炎的才华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是提拔的重要原因。
此时刘晏已升任尚书左仆射(唐代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中央大权。中书省定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实施,三省平级。尚书左仆射是尚书省最高负责人,下辖吏部、礼部、户部、刑部等六部。唐中期之后,尚书左仆射地位降低,被排除出宰相行列)。杨炎出任宰相,刘晏见势不妙,提出辞职。德宗鉴于刘晏的能力及威望,竭力挽留,并扩大刘晏在经济上的管辖范围,刘晏实际上统管了全国经济工作。
杨炎一上台,初试锋芒震动朝廷,他的矛头首先指向皇宫内库的问题。
原来,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建立了国家经费与皇帝私人费用分开的制度。唐朝初年也是如此,国家财赋都归入国库——左藏库保管,掌管国库的太府寺每季上报账目,由刑部下设的比部司进行核对,一点弊病也没有。
但安史之乱发生,全国一片混乱。当时第五琦负责经济工作,京师一些有实力的将领毫无节制地向国库索取财物,第五琦挡不住,就把国家财赋都运进皇宫里的大盈内库保存。皇帝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也就没有再交出来。从此以后,国家财赋变成了君主私产,政府主管部门无法计算库存,而在大盈内库当差混饭吃的宦官却达到300人。
杨炎对德宗说:“财赋是国家根本,百姓的咽喉性命。代宗时期出于权宜之计,让太监掌管。结果太监就操纵国家权柄,大臣谁也不知道库存虚实,怎么能研究利害并制定政策呢?目前最急迫要解决的弊端就是这个。请求陛下把国家的税赋交出来,仍归有关部门掌管。至于皇宫所需费用,可以估计一下每年所需,照数供给就是了,绝不会少一星半点。现在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好谈别的事情。”
刚上台的德宗颇想有一点作为,立即批准杨炎的奏请。
如此敏感棘手的问题,竟如此顺利解决,朝臣们吃惊的同时,都期待杨炎多干点好事,成为贤相。
两税法横空出世
杨炎受到鼓舞,第二天再次上奏,提出两税法,代替行之已久的租庸调法,这是牵涉千家万户的一件极重大的事。
唐初开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至此已经150多年。
均田制:
16岁以上男丁每人分给100亩田。宅基地另按人口批给。
租庸调:
“租”就是地租。按男丁计算,每个男丁每年交玉米20斗或稻米30斗。
“庸”是劳役。每个男丁每年服劳役(无偿劳动)20天,闰月加2天。如果不去,可以交实物相抵,每天折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
“调”是缴纳手工业品。如蚕乡,每个男丁缴纳绢、绫、粗绸各2丈,棉3两。非蚕乡缴纳布2丈5尺,麻3斤。皇室贵族勋臣免交租庸调。
除租庸调之外,还有其他税费:
一、户税。唐初,按每户资产不同,把天下户分为9等,按等缴税。如大历四年(769),“上上户”每年交4000文,“下下户”交500文。
二、地税。每亩交玉米2升。
&nbs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