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纳粹遂将其认定为堕落的象征,称“即兴中断和重击……会破坏日耳曼民族的纯洁和纪律”。在公开场合,第三帝国高官的措辞更加严厉,“罪恶巴比伦”曾是戈培尔对爵士乐的蔑称。

本文摘自《青年参考》2012年05月30日26版,作者:史春树,原题:希特勒[注: 阿道夫·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借流行音乐给民众洗脑
作为纳粹德国宣传机器的一部分,这支“御用”爵士乐队中却混进了犹太人和吉卜赛人,甚至还有共济会成员、同性恋者和共产党员。
说起“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一理念的忠实信徒,约瑟夫[注: 年,中国为了迅速提高足球水平,决定派遣一支队伍赴匈牙利学习。当时赴匈牙利留学的共有25名球员,其中包括足坛名宿张宏根、年维泗、陈成达、曾雪麟等。]·戈培尔的名字不该被落下。这位拥有文学博士学位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深知,相比报纸和广播,政治化的艺术才是慑服人心的最佳手段。正是在他的授意下,在视流行音乐为异端的第三帝国,诞生了一支“御用”爵士乐队;他们为法西斯政权歌功颂德的乐声,随着电波和唱片贯穿于二战始终。
从封杀转为利用
20世纪30年代末,爵士乐风行欧洲大陆[注: 该词条暂无摘要-ouzhoudalu],惟独在纳粹德国处境艰难。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载文称,这主要是因为爵士乐源于美国且“雅利安人[注: 雅利安人,或译为亚利安人(梵文:arya,“高尚”),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该人种身材较大,皮肤浅白,面长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发色多变。]的贡献不多”,纳粹遂将其认定为堕落的象征,称“即兴中断和重击……会破坏日耳曼民族的纯洁和纪律”。在公开场合,第三帝国高官的措辞更加严厉,“罪恶巴比伦”曾是戈培尔对爵士乐的蔑称。
这样的表态在当时并不令人奇怪。毕竟,打压流行音乐是纳粹当局一以贯之的政策,最不济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其“政治正确”。为此,第三帝国文宣系统颁布的各种限制性条款称得上五花八门。按照捷克音乐家兼作家乔瑟夫·史考弗瑞奇在其小说《低音萨克斯管》引用的法令内容,民间爵士乐队必须遵循以下要求,才能在德国境内正常演出:
狐步舞节奏不超过全部曲目的20%;歌词要表达“生活的喜悦”,而非“犹太人风格的忧郁”;曲风要轻快,与雅利安人的纪律和节制感相称;最多只能有10%的切分音,杜绝歇斯底里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