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福建长泰后厝山发现商周
福建武夷山赤石渡头岗发
福建南靖发现两处商周遗
福建省大田县发现有清代
福建宁德发现5万多平米
福广高速福建漳州段发现
福建将乐发掘南宋古墓
福建漳州发现5座商周墓
福建闽侯挖出千年古墓 
福建泉州挖出古墓 基本
最新热门    
 
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时间:2012-3-6 9:30:43  来源:不详

    奇和洞遗址位于福建[注: 福建省-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国的一个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0′。]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4公里,西南距漳平市区42公里。遗址发现于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龙岩地区的洞穴专题调查。2009—2011年,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和漳平市博物馆组成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20平方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参与古人类学及古环境研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参与淀粉颗粒分析研究。2011年5月,福建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和漳平市人民政府五家单位联合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福建奇和洞及相关遗址考古研究项目协议》。经考古发掘和初步研究表明,奇和洞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注: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初、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发掘区主要集中在洞口大厅的北侧及洞外岩棚,文化堆积层连续,保存较好。


    文化层堆积及其年代

    从上到下共分9层:①层属现代层,黄褐色土夹灰白色石灰层。②层为黑色黏土层,局部夹杂块状褐色土,结构疏松,含少量粗砂及磨圆度较高的细砾,其中包含有螺壳、瓦片、酱釉瓷片、青花瓷片和零星烧土等。③层可分③A、③B和③C层,均呈东高西低之坡状。③A层,深褐色砂质黏土,结构较疏松,含大量夹砂陶片、动物牙齿和骨骼以及少量磨制石器;③B层,灰褐色黏土,结构疏松,包含物基本同上层;③C层:土色类似于③B层,但粘性较大,陶片明显异于③A、③B层,磨制石器极少,且动物骨骼和螺壳等已甚少见。④层,即灰烬钙板层,呈灰黄色,结构紧实,局部因含水而松软,且钙板层主要见于探方中部,向北部逐渐尖灭,向南渐呈断续状。⑤层呈棕褐色砂质黏土,含砂量少,黏性大,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和钙板结核块粒,出土少量夹砂黑陶片、大量石片及石核、石锤、石块等,动物骨骼及牙齿明显少于(③C)层。⑥层,深棕褐色砂质黏土,结构较紧实,其间密集分布四层打制石片,分别为⑥a、⑥b、⑥c、⑥d,似为多次在较短时间内间隔而形成的小层,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该区加工石器所形成的堆积层。⑦层为旧石器时代人工铺就的鹅卵石石铺活动面,其间夹杂大量青灰色砂土,面上有少量石制品。⑧、⑨均为河流冲、洪相沉积,属晚更新世晚-末期自然堆积层。

 

    2号支洞洞口处3号石铺地面

    根据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以及相关层位的20多个测年数据表明:洞口探方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史前阶段:即⑦-⑥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层,含人工活动面遗迹、打制石器及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距今17000—12000年前);⑤-③C层为新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层,含人类头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陶器、艺术饰品和伴生动物群(距今约12000—9000年前);③B-③A层为新石器时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