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推测是那种动物的肉。但处于对文物原始状态的保护,我们还是不想把它全部倒出来找骨头,就决定利用工业X光进行透视,看是否里面有骨头。经过X光的透视和分析,没能看到有骨头存在的证据。我们就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杨益民博士电话联系,他说,可以通过蛋白质分析试试。经过几个月不断测试、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黄牛的肉。这个结果和这批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带骨的黄牛肉制品相一致。
根据动物最小个体数统计的原则,我们以每个墓葬为单位对陪葬有骨骼肉制品的68座墓葬进行统计,确定其最小个体数为130。其中绵羊最多为38只,占总数29.23%,其次是狗为23条,占总数17.69%,猪为22头,占总数16.92% ,黄牛20头,占总数15.38%,山羊10只,占总数7.69% ,鳮9只,占总数6.92%,蚌4个,占总数3.08%,鱼、马、麝鼹、鼢鼠最小个体数均为1,分别占总数的0.77%。
在282座秦汉墓中,67座墓葬陪葬有带骨的动物肉制品(因肉质腐烂,我们只能看到动物骨骼),占全部墓葬(312座)的比例较高,占到21%。在随葬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放置在墓室里,另一种是放置在陪葬的陶器中。值得注意的是在M122:5的陶鼎中发现一只完整的鳮骨骼。史料记载鼎中乃盛肉食,在正式场合鼎里的肉块相当大,陶鼎中放入鳮是通过随葬品反映墓主生前的豪奢生活能使营葬者得到更大的满足。当然M208墓是在铜敦中不是在铜鼎中放入大块肉来陪葬的。
铜敦中两千多年前的肉制品能保留至今,除了和铜敦本身密封严实有关外[注: (一)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二) 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恐怕和肉质品本身经过处理(风干或腊肉)和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坑墓要比洞室墓人骨架保存要好,这和早期空气隔离有关。(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28日6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