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池田知久·〖孔子的宗教
袁济喜·〖《文心雕龙》
黄玉顺·〖反应·对应·
杨秋梅·〖子夏之学与三
李申  ·〖诚实无欺古人
李慧子·〖儒家思想如何
杨丹荷·〖“三年无改于
黄玉顺·〖从《商君书》
李申 · 〖谈任继愈先生
方 铭 ·〖“腐儒”的坚
最新热门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

时间:2011-03-13 16:15:58  来源:不详
的主体是人,他之所以如此如此而不如彼如彼,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不搞清这个“圣人之所以为法”,文本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达三:问题就在这里。我想知道的就是这个或这些原则方法是什么。

 

陈明:这就需要“原道”需要具体探索呀!可以套用“仁为欲之者至”,说一句“道为原之者开”。“道”是一种指引,是一个方向。它揭示的是一种可能,而不是现实。否则,人类就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就会躺在安乐窝里睡大觉。必须记住:首先要把原道的过程看成一种实践活动,然后才看成一种思辨活动。我记得你在回答网友关于“卫道”与“原道”的关系时说:“原道也是卫道,如果原道成功,就是卫道成功。”因此,“原道”并不预设某种理念的绝对正当性。当然,“圣人之所以为法”,是个例外。然而这个“之所以为法”,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不自明的。古往今来,它一直处于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状况。

 

达三: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永远避免不了来自各方面的责难。

 

陈明:你有篇文章叫《在路上:儒学复兴的可能性及其限度》,题目就很好。我们就是永远在路上。我们不是躺在安乐窝里固守成法睡大觉的“懒散汉”;也不是拿着儒学来消遣娱乐的“自了汉”;更不是一看儒学遇到困难,就将其弃之如蔽屣的“败家子”。我们是辛苦跋涉的人,长途奔波的人,是最辛苦的人,也是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人。这都没有关系,我们不是为自己做事情,而是为民族,所以历史会记住我们;我们永远在努力,所以我们也永远有希望,前面有大光明。

 

达三:你怎么悲壮起来了!这可不是你的性格呀!但看你的意思,儒家的一些理念,仍是坚持的。

 

陈明:这还用说吗?我会反对仁者爱人吗?我会反对仁政吗?别人不是称我为儒者吗,不是称我为“新儒家”吗?“新儒家”先不管它,但我再不是儒者,谁还会是儒者呀!但这些理念都是次级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应用起来,落实下去,就是我说的“top-down”的进路,要由上向下贯彻落实。

 

2、即用建体。

 

 达三:“top-down”的进路,已经涉及到“即用建体”。

 

陈明:“即用建体” 的“用”还是情境(问题),“体”则是指今天的思想文本(解决方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实际上就是主张“即用建体”,因为它强调人的活动创造。即用建体是以儒学对当今社会的功能承担作为理论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我常说,“圣人体无,以无为体”。这个“无”,不是道家本体意义上的“无”,也不是佛家价值意义上的“空”。而是尚未开显未被规定的“有”的别名。新的情境里它该怎么表达自己实现自己?“法圣人之所以为法”。问题处理解决好了,不但证明了“圣人之所以为法”这个原则方法的正确性,也确保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干的地位。什么叫“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就是。

 

达三:这是一个可以允许试错的路数吧!

 

 陈明:也不完全是。“圣人之所以为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善的,但它的规定性却非常抽象,是一个不确定的有待在特定情景中证明落实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圣人之所以为法”,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当下的创造性。千百年来,正是这种创造性,维持着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