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蔡仁厚·〖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时间:2011-03-13 16:16:00  来源:不详
人民也就自然而然顺礼乐而行。这时,外在的“文”(礼乐之形式)和内在的“质”(生命之真诚)自然和谐,人民只觉得礼乐中的规律秩序,正是他内心所要求的、所欣悦的,而并不感到是一种外加的束缚。然而,时间长了,事情都不免会变质变样。生活在礼乐文化中的人,感性的欲求渐渐冒出来了,心灵的纯净和生命的真诚,也渐渐维持不住了。于是,礼乐徒成形式,不能表现意义,到春秋之时,周朝的礼乐文化终于出毛病了。缺少生命的真诚,当然无法维系礼乐文化的意义,也无法在礼乐中成就人生的价值和发挥政教的功效。面对这种情形,孔子有极深刻的反省,所以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礼乐是仁心的显发,仁心(道德主体)是礼乐的基础。“人而不仁”,就表示人的道德心灵麻木了,昏昧了,不起作用了。这样,生命中的真诚也将发不出来。一个人生命中的精诚不能贯注到礼乐之中,又如何能“行礼、守礼”,以善化政治、善化风俗、善化人生?


 
        仁,是众德之名。每一个德目,都是我们内心之“仁”对应于“人、事、物”而显发出来的德行。无论孝悌伦常之德,立身处世之德,外王事功之德,以及狂狷之德,中行之德,都是内心之仁随宜显发而凝成的人文价值之成果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4),83 99页。。社会虽然不断演变,时代虽然持续推进,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是即:

       人类的理性,永远要求“真的、善的、美的”文化价值之实现。


       人类的理性,可以分从“纯粹理性”(理解理性)与“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两面作说明。前者只对价值内容作认知、分析、理解,却不负责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后者才内发自发地要求价值之实现和价值之创造。孔子所讲的“仁”正是后者,属于道德理性,它能显发价值、创造价值。这个作为“人文之根、价值之源”的道德主体(仁),就是儒家之本、中华文化之本。所谓“返本”,就是要回归于这个创造性的根源之地,以重新开创中华文化的浩浩前程。


 
三、什么是文化之新


      文化的内容,有的因袭下来,有的革而去之,有时有减损,有时又有增益。如果文化之“新”是指这些随时出现的内容成果而言,那就只是时间流里面很普通很自然的事实,我们只要去认知它、理解它就行了。但今天我们提出文化“开新”,却并不是就这种实然层的事实而说话,而是从“应然”的层次,来思考文化的新道路。


        在人类古文明中,中华民族所开创的文化,虽不是最古老,但却最源远流长。关于中华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最基本的宗旨原则,笔者五年前应约出席日本“东方思想前瞻年会”宣读论文时,曾揭示八大端,以略见儒家思想之纲领。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165 18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