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的“道法自然”与按
老子的“道德观”
中国文化中的“道”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十世班禅女儿仁吉:怀念
杨门女将:一段美丽的“
东汉开国第一人:邓禹与
珍贵旧照:民国政坛的“
张学良为何娶了年长4岁
最新热门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时间:2012-4-10 20:25:04  来源:不详
种存在,而是指超言绝象,不能在现象界找到,不受具体时空有限性限制的本体之道。也就是说,与老子的“无”不同,王弼的“无”不是作为“有”之“没有”的形而下的“无”,而是超越于“有”并与“道”同位的形而上的“无”。他的“无”可以称之为“宇宙统一体”。王弼从本末体用的角度说明有和无的关系:“无”是本,是规律,可以统一天地万物;“有”是末,是现象,是有局限的。要把握住“有”,要将“有”做得好,必须首先把握住“无”。
  
  王弼的“无”形而上学既是“宇宙生成论”也是“本体论”。他一方面把“无”作为“有”的生成者,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是生物之本、天地万物之母。另一方面,又把“无”作为“有”的存在根据,天地万物形成之后,“无”并没有和有名有形的天地万物分开,而是作为本体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之体、之本。
  
  王弼认为“以无为本”在动、静关系上就是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王弼在《周易注》复卦注曰:“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之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天地之心,即天地本体。天下万物,运化变化,皆依天地之心而得其存在,依本体而各正性命。本体是寂然静定的,万象则是变动不居的。
  
  在认识论上,王弼主张以动变之“有”证静常之“无”。强调以动求静,在运动中把握本体,他认为:“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即从“形”和“有”出发逆向追溯,在所复归到根源处的“无”和“道”中来“成全”“有”和“形”。王弼认为“圣人体无”,即圣人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本体,而且可以认识治世之道。圣人的治世之道是“体无”的结果,故不偏不执、自然无为。
  
  基于“体无”的认识论,王弼提出了“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崇本息末”的政治主张。所谓“崇本”亦即贵无。在汉魏之际那样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里,统治者[注: 统治者 tong zhi zhe 〖the ruler〗 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所倡导的名教,已经越来越流于形式而成为束缚人的工具,他们所谓的仁义也只剩仁义之名而无仁义之实了。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他认为“以动治国”的“人治”理论,都是“弃母用子”、“舍本逐末”的,易造成混乱;而君主自处“无名”、“无形”地位,实行“无为而治”,却正可以达到“崇本以举其末”。王弼在《老子注》中还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强调因自然而立名教,以自然无为的态度行有为之治,因为名教伦理原则根源于人的淳朴的天性。这样,在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中,他也就为儒家伦理原则找到了一个基础:即道家的自然原则。
  
  在“天下多故”的魏晋时期,社会名教原则失去了效力,它不能起到整合、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反而严重束缚压抑了个人自由,尤其是当政治阴谋家利用名教来压制个人言行时,它就成为纯粹的政治工具,与其原来作用大相径庭。王弼“以无为本”思想正是在此背景下,揭示了“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同时,在宇宙观方面,王弼深化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从宇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