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金兀术后人今何在?沉默
粟裕:新四军江南首捷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是
2河南籍中国远征军老兵
指名道姓对骂 河南奇俗
天下功夫出少林 河南的
河南比萨斜塔文峰塔纠偏
少林寺:走向世界的河南
千名犹太后裔世居河南开
毛泽东演员网选出结果 
最新热门    
 
河南首坊见证回族历史(图)

时间:2010-1-29 14:44:52  来源:大河报
寺、沈丘槐店东关清真寺等。清真寺武功有两大优势:寺周边回民习惯把男孩送去习武;清真寺长期提供场地并出面聘请高手任教。这样既保证人才来源不断,又保持了较高的教学水平。

    “回民有较强的凝聚力,一旦清真寺房屋出现损坏,能及时得到修葺,始终保持较好的练武场所。这些原因,使回族武术传承不息,跻身中原三大武学系统之列。”

    ——王广西(河南省社科院已故研究员,在近代文学、中原武学等领域成果斐然。《中原文化大典·武术卷》主编。)

    古寺融合中阿文化

    清平南北街位于开封老城东部,像很多古城老街一样,这条街很窄,两侧的老房子排列出细长的巷道,让人感觉一路走下去,能走回历史的深处。

    曾被誉为“河南首坊”的开封东大清真寺(以下简称东大寺),坐落在清平南北街南端路西,是一座至少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寺,如今是国家级模范清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以前未进过清真寺,步入东大寺时,顿时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因为这座古寺具有典型的中国明清古建筑风格,门前两尊大石狮,寺院三进院落,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殿宇青砖碧瓦,屋顶舒缓起伏,飞檐翘角,庄重典雅;说陌生,是因为寺内的阿拉伯文牌匾彩绘,各殿正脊顶上形制独特的宝瓶或“七孔仙桥”,在正殿脊顶风火宝瓶装饰顶部别出心裁地增添了一弯新月,显出些异域风情。另外,该寺中轴线上的建筑均坐西朝东,与中国大多古建筑坐北朝南大不相同。

    记者原本认为,这种朝向是因为寺门前的街道为南北向而造成的。采访开封市伊斯兰协会副会长刘景武后才知道,清真寺的朝向,特别是礼拜大殿的朝向,绝对不会考虑道路情况,决定其朝向的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大殿的设计,必须让做礼拜时面向圣地。对于中国来说,麦加在西方,因此清真寺大殿基本都是坐西朝东。

    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东大寺,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于一身了。

    据专家介绍,历史上清真寺建筑有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唐宋时,清真寺多为阿拉伯式,从元代开始,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逐渐出现,到明代广泛建立,这标志着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从某种意义说,这一过程也是回族形成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的清真寺,又陆续出现了仿阿拉伯建筑或中阿结合的风格。

    开封回族主体乃军人后裔

    回族在中国形成,与十三世纪蒙古汗国的兴盛有密切关系。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上的崛起,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在蒙元以前,从唐到宋,都有大批波斯、阿拉伯人来中国经商,他们被称为“番客”,是“客”,是外国人。一些“番客”在“京师及通商口岸”定居下来,集中居住在“番坊”,建立礼拜寺。他们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四世、五世、六世“土生番客”。由于各种原因,“土生番客”的相当一部分融入汉族,但也有不少人大多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成为回族先民。

    宋代的史籍中,不乏关于回族先民的记载。著名的襄阳之战,守城宋军中就有穆斯林。

    但襄阳城外的蒙古军队中,穆斯林更多。蒙古汗国兴起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三次西征,征服了中亚和西亚的广大地区(当时,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域,都被称为“回回国”),每攻克一城一地,都要俘掠工匠,征调青壮年充军。因此,大批工匠、军士及归附的贵族、学者等,被征派到中国从事各种工作,其人数可能有二三百万之多,其中当有不少人随蒙古大军兵临襄阳前线。

    襄阳城的顽强超出想象,蒙古军队久攻不克,双方僵持达五年之久。为了打破僵局,至元八年,忽必烈派人征调西亚炮匠。那时伊斯兰教国家造炮(实为抛石机)技术十分先进,能发射八百磅重的巨石。技艺高超的“西域木发里(今伊拉克摩苏尔)人”阿老瓦丁被派往大都(今北京),他带着徒弟“西域旭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人”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